||English
昆港网群 | 五华 | 盘龙 | 官渡 | 西山 | 东川 | 安宁 | 呈贡 | 晋宁 | 富民 | 宜良 | 嵩明 | 石林 | 禄劝 | 寻甸 | 高新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 | 滇池度假区
昆明日报>> 2025年11月21日 >> A04
返回频道主页
“四集四促”打造万人和谐广场
发布时间:2025-11-21


  “以前跳广场舞的伴奏声震天响,家里老人孩子都休息不好,投诉了好几次也没根治。现在好了,动静区域划分得明明白白,这才是咱们老百姓想要的广场!”昆明市西山区秋苑社区居民王阿姨的感慨,道出了碧鸡文化广场有序管理的成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这个日均人流量超1万人次,活跃着近百支文体团队的开放式广场,曾经是年均被投诉超80件的“治理难题”,如今却成为邻里和谐的“幸福地标”。这背后离不开秋苑社区创新推行的“四集四促”人民建议征集模式。

  织密民情网 锁定核心诉求

  碧鸡文化广场作为昆明面积最大的开放式露天广场,承载着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功能,但随之而来的噪声扰民、场地争抢、秩序混乱等问题,让2010年至2019年间的社区投诉量累计达到850件。

  “光靠社区‘单打独斗’堵问题,不如发动群众‘群策群力’解难题。”秋苑社区党委书记的话,点出了治理思路的转变。社区将人民建议征集作为源头治理的抓手,探索形成“集民需促共识、集民智促决策、集民力促长效、集民督促落实”的全链条机制,让居民从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主力军”。

  “以前想提建议不知该找谁,现在社区把‘意见箱’搬到了家门口,还主动上门听诉求。”为打通了解民意“最后一米”,秋苑社区构建起“1+多+N”立体化民情收集网络:以“广场议事会”为核心,联合专业社会组织开展专项访谈;在广场出入口、社区公告栏设置“民生建议箱”,网格员入户走访,并在居民微信群同步推送调查问卷;先后组织810人次召开38次座谈会,精准捕捉不同群体的诉求。专职对接员、“书记听诉求”等机制的设立,更让广场治理的“民情雷达”24小时在线,不仅锁定了“规范秩序、管控噪声”的核心诉求,更让活动参与者与周边居民达成“既要活动空间、也要居住安宁”的共识。

  多元共治 守住治理成果

  收集了民意,关键要落地。秋苑社区建立“三级协同”办理机制,明确“简单问题3日内速办、复杂问题多方联办、疑难问题专班攻坚”的处理规则,配套“红黑榜”激励与满意度回访的闭环管理。在“爱邻议事”平台上,居民代表各抒己见:通过民主表决确定“动静分离”方案,用蓝红标识划分出21个舞蹈区、25个体育锻炼区、4个乐器棋牌区;共同制定文明公约、预约制度、积分管理等规则,明确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的权责边界。2021年以来,80余件广场治理诉求获得处理,30余起矛盾纠纷被成功化解,建议落实率超80%,高效响应让居民的建议有人听、问题有人管。

  治理成效的巩固,离不开群众力量的持续参与。社区组建广场治理志愿服务队和噪声动态监测小组,每月定期开展监测劝导,6800余人次志愿者累计开展文明引导、矛盾化解等活动900余次。2024年2月起,社区安排专人联合志愿队实行“五时段考勤”,重大节点全员巡查,及时处置不文明行为。同时,通过技能培训、外出交流培育2支志愿队伍和24名骨干志愿者,让自治力量不断壮大。从“噪声重灾区”到“和谐新地标”,闭环转化机制让居民的“烦心事”真正变成了“舒心事”。

  此外,社区还从居民、商户中遴选代表组建“广场治理监督队”,以“日常巡查+定期检查”模式,对文明公约执行、噪声管控等情况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即时反馈、限期整改。多元监督让治理过程透明化,更让群众的参与感转化为治理的执行力。

  如今,秋苑社区的“四集四促”模式不仅获得国家民政部点赞,更在永昌街道云纺片区迭代推广,形成适配商业聚集场景的“四访四治四化”体系,推动经验从“单一广场治理”延伸至“多元场景应用”。下一步,西山区将持续深化该模式,探索跨区域治理协作机制,让人民建议征集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记者雷晴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