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华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结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汲取崇德尚廉、廉为政本、持廉守正等传统廉洁文化精华,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政”和“廉”有着特殊的逻辑关联。从政者,顾名思义,就是手持公权力的人。设置公权力的本意是“为公”,但在权力出轨的情况下,公权力也有可能成为“谋私”的工具。因而,廉洁不廉洁就成了检验从政者的关键标准。无论古今中外,在广大群众眼里,不廉洁的从政者从来都是一文不值的。
对于从政者本人而言,牢牢守住“廉”之底线,既可以彰显大智慧,又能够获得大益处。纵观中国古代的从政者们,清官廉吏者有之,贪官污吏者亦有之。然而,对比一下他们的结局,却是清晰明了的。一方面清官廉吏一定会名垂青史,另一方面没有成为清官廉吏的这个“官”或那个“吏”,轻者会身陷囹圄,重者被当朝斩于市。即使有人侥幸躲过制裁,也逃不出“春秋史笔”。历史上的一些贪墨者,或许他们能够敛得个腰缠万贯,但终究是“俱往矣”,“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是必然的。
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树牢廉为政本的从政理念,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毛泽东同志曾经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深情地指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不可否则,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当一个“清官”,似乎需要一些勇气。尤其是面对亲戚、同僚、朋友乃至自己的上级和长辈之时,碍于情面是经常的事。然而,亲朋好友对一个党员干部的恩情再深、面子再大、分量再重,也深不过、大不出、重不了千百万牺牲的革命先烈。这不仅是一个政治逻辑,也是一种良心逻辑。中国有句古话,叫作“长痛不如短痛”。与其在“不拒绝”中纠结、忐忑、折磨,还不如果断地回绝对方,哪怕落得个所谓的“不讲良心”的非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党员干部在“公事”上对亲戚朋友“不讲良心”,就是对佩戴在胸前、用千百万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党员徽章的“最大良心”。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有了这个“最大良心”,他们的身心就自由了,他们的政治生命也会更加安全。
树牢廉为政本的从政理念,重点是“不爱钱”。如果把政治和金钱比作两味药引子的话,那么它们都是良性的。然而,当两味药引子放在一起时,就立马能配出一剂毒药,顷刻间把一名从政者彻底摧毁。鉴于此,每一个从政者都应该对合法工资收入以外的“各种钱”产生高度的警觉。因为一手拿“公章”,一手抓“钱袋”,注定是没有好下场的。如果从政者非得有“发家致富”的冲动,那么他在辞去公职的前提下去经商,或许不失为一种理性的做法。反之,“不受贿”却办企业,“不贪污”却占股份以及将“灰色收入”等同于合法收入,诸如此类的动机、想法、行为都是自欺欺人。作为担任公职的党员干部,如果把“视钱财如粪土”仅仅当成一句玩笑话,那么他的共产党人身份首先就打了折扣。在这个基础上,不义之财势必会反噬他的政治身份,从而导致从政的危险系数越来越高,直至彻底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被查处的官员,他们的相关经历足以说明一切。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