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雅
“万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健康则躯体健康,如果作为细胞的家庭出了问题,则整个社会也必然受到影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让个体具备防腐拒变的能力,让廉洁奉公成为社会共识,还应当让家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作风建设的重要场所,推动廉洁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只有每一个家庭都崇廉尚洁,社会才能够风清气正,建构起新时代的廉洁长城。
在宣扬崇廉尚洁的家风家训过程中,应当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家风文化中汲取思想精髓,通过激活这些传统资源,从而在深化廉洁文化建设的今天,构建起新时代反腐倡廉的文化生态。中华文明中有着丰富的以“廉”为核的家风传承,这构成了中国社会独有的道德治理体系,《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句,就清晰展现了通过“家训”“家风”传递正确价值观的作用。北齐颜之推历经四朝乱世,所撰《颜氏家训》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其廉洁思想根植于士族文化,强调“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清代张廷玉家族三代为官,其父张英所著的家训笔记《聪训斋语》中,就明确要求恪守“为官第一要廉”,认为“廉”是官员首要的品质。晚清名臣曾国藩通过百余封家书构建起“以廉治家”的完整体系,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体现出了廉政为民之心,而曾氏家族绵延十代,家风清正,没有“败家子”,足见家风家训力量之强大。中华文化沉淀了丰富深厚的廉洁思想与实践方略,而廉洁家风塑造出的强大代际约束力,既传承了“廉”的基因,也经由今天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创新,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新的东方智慧。
宣扬崇廉尚洁的家风家训,应当从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看到中华传统家风家训的廉洁基因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纪律要求的深度融合,从而在深化廉洁文化的今天,以“红色家风”来为中国共产党注入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精神源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个人、家庭、社会是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古人有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就指出,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他同时也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也就是说,一个政党的生命力,不仅要看其外在的制度刚性,也要看内在的家庭文化自觉,要让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正确地处理好职权和特权、原则和感情的关系,过好家庭关、亲情关。毛泽东同志在面对自己子女时,指出“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制度和纪律要做你的主”。1950年,他对舅舅文家亲属的待遇问题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指出“不能给以特殊救济,以免引起一般人民不满”。刘少奇同志经常教育子女“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要首先考虑集体的利益,把集体利益摆在前面”“共产党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个人小家庭服务”“不能因为你是国家主席的女儿,你就可以与众不同,不能有这种思想”。这些事例,都充分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与品格,展现出了家庭家教家风的价值与意义。必须清楚知道,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家风问题,从来都不是个人问题、家庭私事,而是崇廉尚洁、事关党风政风的基础与抓手,而“红色家风”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注解,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对千年家国情怀的延续,是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永葆初心使命的精神沃土。
(作者为博士、云南财经大学副教授,本报特约评论员)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