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昆港网群 | 五华 | 盘龙 | 官渡 | 西山 | 东川 | 安宁 | 呈贡 | 晋宁 | 富民 | 宜良 | 嵩明 | 石林 | 禄劝 | 寻甸 | 高新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 | 滇池度假区
昆明日报>> 2025年5月5日 >> A03
返回频道主页
河泊所遗址背后的古滇文明系列报道
古滇历史文化保护的三种路径
发布时间:2025-05-05
工作人员在清理出土文物。


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瓦当。


  河泊所遗址获评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后,该如何保护利用?古滇历史文明又该如何焕发生机?近日,云南省博物馆发布消息,河泊所遗址出土文物将于近期推出的“从西南夷到益州郡”特展中首次亮相。此外,一系列保护与研究发展举措也备受期待。

  路径一

  丰富载体 激起社会关注热情

  漫漫历史长河,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激荡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目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实施20余年,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如今,每一项考古新发现,都在不断填补历史链条上的缺环,拓展形成新的历史知识。河泊所遗址中大量公文简牍和官印封泥被发现,成为云南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进程的实证。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苏东晓说:“随着河泊所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越来越多,整理出的简牍等文物也越来越丰富,未来可能会将研究成果整理成册对外展示,为社会大众了解相关文化提供有效的载体。”此外,云南省博物馆正在筹划的“从西南夷到益州郡”特展也备受关注,说明社会各界期盼更多形式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和载体,让考古发掘工作的成果为更多人所知。

  路径二

  专项立法 保护利用有法可依

  今年5月1日起,《昆明市石寨山大遗址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作为昆明首部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昆明市石寨山大遗址保护条例》共25条,第一条至第四条主要内容为总体要求,明确石寨山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与要求,明确石寨山大遗址由石寨山古墓群和河泊所遗址及其保护区划内相关历史文化遗存共同组成。第五条至第十九条主要内容为保护管理,明确石寨山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工作要求及市、区各级相关部门职能职责,细化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工作制度与内容,指明大遗址保护对象与保护区划分,规范遗址范围内的工程建设、生产发展等活动管理要求,明确禁止性破坏遗址的内容。

  该条例还明确,要加强考古研究、价值阐释、文化交流等,积极开展公共教育、宣传推广及文物保护合作交流活动,遵循合理、适度、可持续的原则,在遗址相关区划内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石寨山大遗址保护管理机构还可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等,开展与石寨山大遗址相关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跨区域交流合作,加强石寨山大遗址价值阐释,积极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双边、多边文物保护合作交流活动。

  昆明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突出“一个创新、两个协同、三个定位、四个兼顾”的立法亮点。其制定实施将更好地挖掘和阐释石寨山及河泊所遗址的历史文化核心价值,提升大遗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价值阐释、展示传播及宣传教育水平,能够让石寨山大遗址保护利用更深层次地融入乡村振兴,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提升群众文化认知度和满意度,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路径三

  活化利用 长效机制惠民利民

  早在2019年8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就组织编制了《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183.9万平方米。2020年开始,晋宁区先后组织编制《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和河泊所遗址保护规划》《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河泊所遗址作为石寨山文化的核心分布区,也是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在2022年就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项目之一。目前,石寨山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围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山古墓群及河泊所遗址进行建设。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认为,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或许能让石寨山大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活起来”,让埋藏千年的文物“开口”讲述云南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程,赋能云南昆明环滇池农文旅融合发展。

  他还建议,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协调文物保护利用与环滇池生态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和城乡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将文化文物、村庄村民、外来游客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古今交融、物人互动、主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记者赵书勇摄影报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