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去咯!”对于禄劝县中屏镇希望小学的孩子来说,每周一、周二是他们翘首以盼的“野炊日”,他们将走进铺满厚厚松针的校园野炊生活实践基地,自己动手做饭。整个下午,同学们将在这个自己做主的校园伙房里,摘菜、洗菜、切菜,炒、蒸、煮、炖,集全班之力,制作一桌班级专属美味晚餐。
“小当家”穿梭灶台间
15点,中屏镇希望小学500多平方米的野炊实践基地已经飘出缕缕热气。六(1)班学生王夕兮和黄艺满正忙着为鸡翅调制卤料,他们先查看了柴火灶的火候,给灶添了几根柴火,待灶膛里的火苗蹿得更高些,便舀水倒入铁锅。水咕嘟咕嘟冒起水泡,他们拆开卤料包投入锅中,随后攥着锅铲贴着锅底来回翻搅,让香料与清水慢慢交融。
其他同学也忙得热火朝天,一个小组正在将肉末塞进切好的茄子块夹层里,他们要制作茄盒,学生罗欣睿则在一旁用力剁肉,以保证肉末供给充足;另一边,四五个同学围坐在一个大盆前,他们戴着一次性手套,正在反复搓捏蒸得酥烂的洋芋块,准备制作洋芋小丸子……
六(1)班班主任李加武介绍,此次晚餐的菜单是由同学们共同商定的,一共11个菜,包括黄焖鸡、炸排骨、卤鸡翅、炸茄盒、蚂蚁上树、番茄炒鸡蛋、 洋芋小丸子、麻辣土豆条、炒白菜、黄金饼和玉米小瓜汤。确定菜单之后,他们将所需食材上报给学校,由学校食堂统一采购,制作过程全部由同学们独立完成。
家人开餐馆的王玉泽,就是黄焖鸡的主厨,他系着学校统一发放的围裙,手腕一抖便将焯过水的鸡块倒进炒好的料里,不时转头问围观的几个同学:“咸淡要不要再调调?”放盐、撒调料,王玉泽的动作利落干脆。
16点30分,看着铁锅里的油翻滚,王夕兮和黄艺满知道,火候到了。他们将腌制好的排骨贴着锅边滑入,随着锅里噼里啪啦声传出,肉香味瞬间飘散到整个实践基地。
17点40分,开饭啦,上菜、盛饭、摆碗筷,3张桌子不一会儿就摆得满满的。同学们捧着碗,边夹菜边讨论着桌子上的菜品,对于他们来说,自己做的就是最美味的。
鲜活的成长记忆
李加武说,这次野炊课,他们几位老师给自己定了两个角色——“技术顾问”和“候场食客”。孩子们生火或者是将菜倒入油锅时,他们会在一旁提醒和叮嘱,也会给孩子们一些做菜的建议,遇到需要搬动大锅或者其他重物时,他们会上前搭把手。更多时候,老师们就在一旁看着各组的“大厨”自由发挥。
吃完饭后,同学们又去切了西瓜,落日余晖洒进校园,同学们一个个心满意足。学生李姝仪说,校园野炊课,自己添了许多技能,无论是炒菜,还是给其他同学打下手,劳动技能得到提升;刘佳昕觉得,一起做饭的过程中,大家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更强了,这段一起做饭的经历将成为她最难忘、最鲜活的小学回忆之一。
2023年秋季学期,中屏镇希望小学将食堂前的空地改造成校园野炊生活实践基地,包括班级劳动体验区和露营野炊体验区,17个教学班每周轮流两个班级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班级劳动体验区就是各班的责任菜地,同学们负责管养;露营野炊体验区,就是同学们施展拳脚的伙房。
中屏镇中心学校校长刘永毅表示,在全员家访的过程中,学校了解到一个情况,不少农村孩子虽生在田埂边,却因父母外出务工,在家由老人抚养,连烧火做饭这类家常本领都不会。“劳动教育不是课本里的口号,而是要让孩子真实触摸到生活的温度。”每周的野炊课,从生火添柴到洗菜配菜,从把控火候到收拾餐具,全程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们这种“放手不放任”的实践模式,让孩子们在炊烟里读懂“粒粒皆辛苦”,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记者杨艳萍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