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昆港网群 | 五华 | 盘龙 | 官渡 | 西山 | 东川 | 安宁 | 呈贡 | 晋宁 | 富民 | 宜良 | 嵩明 | 石林 | 禄劝 | 寻甸 | 高新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 | 滇池度假区
昆明日报>> 2025年5月4日 >> A04
返回频道主页
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授技艺
一针一线缝制贴花背被
发布时间:2025-05-04
  学生学做贴花背被。


  在昆明市晋宁区中等专业学校里,劳动教育有了不一样的“玩法”。每周三,学校都会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传授非遗技艺,探索“非遗+劳动”的课堂模式,学生在制作贴花背被、剪纸中触摸传统匠心匠艺,一起感受历经时间沉淀的非遗之美,体验劳动的乐趣。

  课程设置“本土味”

  周三下午,晋宁区中等专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综合高中)309班的学生何菊与其他同学又来到了学校里的非遗传承工作室,继续制作非遗贴花背被。

  贴花背被,一个似乎只有晋宁区老人们才知道的物件,曾是背婴幼儿的家庭必需品。贴花背被又以晋宁区宝峰的最为有名,因其花色艳丽、做工精美,一针一线之间凝聚着当地独特的民间传统技艺。

  2022年9月,学校与晋宁区文化馆合作,邀请晋宁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美兰走进校园,为学生传授技艺。引进非遗贴花背被进校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学校团委书记、非遗项目负责人许慧介绍,贴花背被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针一线背后都有手艺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学生何菊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贴花背被,只是听老一辈人在聊天中谈论过。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她报了非遗兴趣班。

  制作一件贴花背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菊和同学需要剪出大小各异、品种繁多且完整的花样上百片,再经过粘花、生花固定等工序。何菊说:“贴花背被上的图案有些是固定的样式,有牡丹花、凤凰、石榴、佛手柑、长寿桃等,这些图案有很好的寓意,饱含了长辈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劳动中传承文化

  来校两年了,晋宁区中等专业学校幼教专业276班学生杨千林学会了一项非遗技艺——剪纸,这让她在家庭劳作中大显身手。

  逢年过节,杨千林家里都要剪窗花,营造节日氛围。往常村子里的老人会教导小辈剪纸技艺,但渐渐地,这一手艺面临失传,许多家庭只能去市场上买窗花。

  学校招剪纸非遗传承人时,杨千林便报名参加了。今年过年,一技在手的她与家里的老人剪了40多张窗花。她说:“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纸屑飘然落下,灵动的图案显山露水,这便是剪纸艺术的魅力。体验非遗魅力的同时,也让我掌握了一项劳动技能。”

  学校党办主任、非遗项目负责人黄纹娟介绍,将非遗剪纸、贴花背被融入中职生劳动教育,不仅能传承传统文化,更能通过动手制作深化劳动育人价值。学生在剪纸、拼贴等实践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工具操作能力,从纸张裁剪的力度控制到多层贴花的精准拼合,每一步都需专注与耐心,从而培养严谨踏实的劳动态度。

  如今,贴花背被、剪纸在学生传承者的手中注入了更多生机与活力。贴花背被上牡丹花等图案被运用到了抱枕、帆布包等手工艺作品上,剪纸也被教师和学生创新地运用到纸伞的装饰、十二生肖画等方面。

  学校副校长周宏宇说,学校深耕“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积极拓展“非遗+劳动”的教育实践新形式,让学子在实践中品味非遗神韵、感悟劳动风采,让非遗技艺代代相传,让劳动之美熠熠生辉。

  记者蔡晓磊 实习生张思容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