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席记者李思凡报道 近日,一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迷走神经电刺激植入术。这是云南医院首次将该技术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
这名45岁的患者,3年前因缺血性脑梗导致右侧肢体偏瘫。虽然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右上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手功能恢复得不好,需要辅助才能完成洗脸、刷牙、吃饭等日常生活。看到昆医大附一院发布的“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系统治疗慢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试验”招募信息后,该患者报了名,希望这种新疗法能帮助他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
迷走神经是颅神经中最长的神经,它从大脑直接发出,不通过脊髓,一路向下,遍布在喉咙、心脏、肠胃等地方,还有些纤维从颈部往上走,连着大脑深处的神经元和神经核团。作为一种不需要开颇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迷走神经刺激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促进脑部血流增加,进而增加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症状。此前,迷走神经刺激术已在临床应用超过30年,并在癫痫、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经过两个月的严格筛选和评估,2月下旬,昆医大附一院神经外二科负责人李经辉和团队为这名患者植入迷走神经电刺激器和电极。李经辉说:“我们通过患者颈部的微创切口,把一枚柔性电极缠绕到他的左侧迷走神经上,然后在他的胸部皮下放置了一个可充电式脉冲发生器。脉冲发生器和饮料瓶瓶盖差不多大,电池使用寿命超过20年。”
手术耗时约1小时。术后6小时,患者就能下地走路。第二天,患者出院了。术后恢复2周左右,脉冲发生器将开机,并依照设定好的参数自动刺激迷走神经。与脉冲发生器开机同步,患者将在昆医大附一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上肢物理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一系列康复训练,重建运动功能。康复医学科主任丁桃说,预计通过3个月至6个月的迷走神经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患者右上肢的运动功能有望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5%至90%。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