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昆港网群 | 五华 | 盘龙 | 官渡 | 西山 | 东川 | 安宁 | 呈贡 | 晋宁 | 富民 | 宜良 | 嵩明 | 石林 | 禄劝 | 寻甸 | 高新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 | 滇池度假区
昆明日报>> 2025年11月26日 >> A01
返回频道主页
青春作伴好还乡
——盘龙区西林社区青年发展型社区建设见闻
发布时间:2025-11-26


  在盘龙区青云街道,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社区——西林社区。说它特别,是因为这里年轻人特别多。

  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着近5万人,其中70%年龄为18岁至40岁。走在社区里,擦肩而过的可能是抱着设计稿的青年创业者、牵着老人的手散步的青年志愿者,或是刚从咖啡厅里谈完项目出来的“斜杠青年”。

  “三年前我刚来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盘龙区最年轻的“95后”社区党委书记晏晨熙笑着说。那时的西林,面临着所有年轻社区的典型烦恼:青年需求多、流动性大、服务跟不上。

  转变来自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年轻人多,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来建设家园呢?

  全力支持青年创业

  “以前总觉得社区是跳广场舞的地方,跟我没关系。”“00后”创业者小李坦言,“直到有一天,我在社区公众号上看到可以免费申请办公位。”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小李走进了西林社区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中心。这一走,就走出了他的创业之路。

  “社区不仅给了我一张办公桌,还给了我整个‘生态圈’。”小李的公司做文化传媒,隔壁工位是做建筑设计。“我们经常互相接单,我接到设计类的活转给他,他接到宣传片的活转给我。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企业互助圈”现在已有14家成员单位,每天都在上演着资源共享的故事。

  更让年轻人开心的是社区的“脑洞大开”。党群服务中心里,咖啡香伴着书香。这里的咖啡厅很特别——你可以点单,也可以自己动手冲一杯。

  “我们走的是差异化路线。” 社区工作人员刘海艳指着咖啡机说,“我们要做的是咖啡文化体验,是青年社交空间。”

  晚上7点,这里坐满了刚下班的年轻人。有人在谈项目,有人在参加咖啡社团活动,西南林大咖啡协会在推广云南小粒咖啡。

  “这才是我理想中的社区!”刚从上海回来的“90后”设计师小林感叹,“它懂年轻人要什么。”

  年轻人参与基层治理

  要让年轻人真正把社区当回事,光有硬件还不够。西林的秘诀是:把话语权交给年轻人。

  “青年议事厅”是社区的“爆款”产品。线上微信群永远“99+”,线下议事会更是热闹非凡。

  “我们提的建议,真的会变成现实!”“95后”志愿者萌萌兴奋地说。她曾提议在老旧小区增设健身器材,没想到3个月后,器材就安装好了。

  更酷的是,年轻人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参与基层治理。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普法小剧场”,自编自导自演的短视频居然拿下了昆明市比赛第一名;艺术生把社区围墙当成画布,创作出充满春城特色的壁画“哪吒”,成为风靡一时的网红打卡地;计算机系的学生开发了社区小程序,邻里拼车、宠物寄养、技能交换一键搞定。

  社区还特别会“借力”。西南林业大学的学生用“虫—草—鱼—菌”生态循环系统,解决了困扰白龙苑小区多年的水体黑臭问题。“实验室里的知识真的能改变生活,这种感觉太棒了!”

  在西林社区,青年志愿者越来越多,给社区特殊群体送去温暖。

  80多岁的独居老人张进(化名)每天上午9点要么来社区坐坐,要么准时打来电话。“其实他也没什么事,就是想找人说说话。”晏晨熙说。有一次老人打电话说自己受伤了,工作人员赶去发现他摔倒在床边,从此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去他家的次数更多了。有一次老人要给打着保健品推销幌子的骗子8000元现金,被工作人员当场拦住,后来回过神来的老人特地打电话表示感谢。

  一场青春的“双向奔赴”

  现在的西林社区,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才磁场”。

  “我们辖区每年要送走8000名高校毕业生,但总能留下一部分。”晏晨熙很自豪。比如,社区有两名西南林业大学的毕业生考取了基层治理专干,选择留在社区、回报桑梓。

  曾经在这里实习的一名外省籍学生,回去后考上了公务员。他发来消息:“在社区的这段经历,让我对基层工作有了全新认识。”

  社区还在不断“破圈”:邀请辖区法官、律师为法学相关专业学生开展法庭观摩、现场教学活动;和辖区酒店合作,把社区活动办到了酒店大堂,游客办理入住时,会收到一份“本地人私藏打卡地图”,晚上还可以参加社区举办的民谣音乐会、扎染等具有云南特色的活动。“我们要让每个来到昆明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青春活力与温度。”社区工作人员说。

  2020年12月成为云南省科普示范社区、2021年7月被纳入共青团中央首批社区青春行动试点……近年来,西林社区的发展获得各方认可。2025年,西林社区又被纳入云南省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全省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试点,获评云南省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在这里,青年不是匆匆过客,而在扎根成长;社区不是冰冷建筑,而是温暖家园。这场青年与社区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动人诗篇。    记者任翊翔报道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