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20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创新型云南建设专场在海埂会堂举行,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介绍“十四五”期间创新型云南建设有关工作情况。“十四五”时期,全省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高新技术企业达3840家
“十四五”以来,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省级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和增速均位居西部省区前列,带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大幅增长,总量达367.3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9.3%。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从1%提升至1.17%。
在创新主体发展方面,全省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从6个增加到9个,新增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建设云南实验室6个,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45个,实现全省重点产业全覆盖。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840家,实现三年翻一番,增速保持全国前列。全省R&D人员突破13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34.6%。2021年、2023年院士增选中,新增两院院士6人,位居西部地区前列;累计引育科技领军人才51人,引进高端专家139人。
全省完善省级科技特派员体系,推动“科技特派团+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实现科技特派团县(市、区)全覆盖,转化应用科技成果800余项,带动新增产值超60亿元,形成科技服务“三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局面。全省科普专兼职人员突破10万人,建成各类科普基地超200家,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7.3%提升至12%,增速居西部地区前列。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提升。“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实施《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出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十五条措施》等一系列具有“含金量”的政策,有效解决了科技创新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积极推动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改革,科研用人单位相关自主权试点及领军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试点,在试点单位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切实为科技人才减负松绑。深入推进职称评审分类改革,创新增设技术经纪人、科普人才职称评审新系列,有效拓宽科技服务人才职业发展新通道。
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聚焦云南特色优势和紧迫需求,在农机装备、高原湖泊治理等领域,首次面向全球发布重大“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广聚天下英才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在全国率先实行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正负面清单制度,综合运用前资助、后补助、军令状制、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方式,创新升级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彩云科创积分”评价体系,推广科技创新券应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源投向研发一线与成果转化,确保资金使用精准高效。
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增长573%
“十四五”以来,省科技厅聚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通过“政策创新+产品精准+平台聚合”的系统性实践,积极探索“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有效路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接力式的金融服务,有力破解融资难题。
在制度创新上,构建科技金融“四梁八柱”,率先实现“三个首次”突破:首次将科技贷款损失纳入部门预算保障,首次推广科技创新券应用于科技金融,首次组建科技创新基金联合体。科技金融服务质效显著提升,形成“云科贷、云科担、云科保、云科投”四大赋能体系。
“云科贷”扩面增效,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1934家,发放贷款近80亿元。“云科担”模式优化,依托科技创新券“免申即享”,支持科技型企业在支付科技贷款担保费环节申请使用科技创新券。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已为179家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8.5亿元,降低担保费728万元。“云科保”覆盖全周期,建立涵盖研发至出口的16类险种体系,21家保险机构的388个险种纳入补助范围,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累计为163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保费补助约988万元。“云科投”不断壮大,基金联合体已集聚20家管理机构,探索设立云南省科创股权投资母基金,形成“基金引导+产业赋能+金融支撑”的联动机制。
同时,全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形成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先后推动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十五条措施及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工作指引、尽职免责工作指引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以“政策+工作指引”的方式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改革。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新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机制,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已发布200余项成果清单,其中30余项授权中小微企业使用。
在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目前,云南省已初步形成多层级转化服务体系,建有1个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12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20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从无到有培养技术经纪(理)人1560人,技术经纪(理)人促成技术转移457项、合同金额6.35亿元。截至2024年底,全省登记技术合同数量、合同成交总金额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417%、573%。全省技术交易额占GDP的比重从2022年的0.76%提升到2024年的1.07%。
1410家规上工业企业有R&D活动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省科技厅聚焦“三大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科技项目遴选机制,深入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服务,滚动更新产业科技需求清单,快速响应企业科技需求,通过有组织的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高端产品。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2024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有1410家,842家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7%、73%。科技型企业培育良好生态逐渐形成,恢复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项目,完善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出沃森生物、贝泰妮、云南锗业、云南国钛、宇泽半导体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挑起大梁。优势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体系化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生物制造、干细胞及类器官等优势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领域打造新应用场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云南积极发挥区位优势,突出特色,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开展科技合作交流;与65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共建立140个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10个境外示范园区、1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10个,引进先进技术128项,输出适用技术65项;首创国际科技特派员制度,先后选派7批次320名国际科技特派员,在境外开展科技培训近1万人次,支持省内企业到南亚东南亚国家创办30个科技型企业,新增境外销售收入近9亿元。
在活动方面,实施“智汇云南”计划,吸引近200名南亚东南亚国家青年科学家来滇,在生物学、农业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及创新创业。开设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27个,为南亚东南亚国家培训科技管理和技术人才7000余人。2022年、2024年,成功举办2届国际双创大赛,吸引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348个项目参赛,36个项目成功落地云南。连续三届成功举办腾冲科学家论坛,创设澜湄地区创新走廊建设高官会机制,发起制定澜湄区域传统医药国际标准。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面向“十五五”,全省将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科技贡献。记者张怡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