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淼的父亲。 本版图片记者孙莹摄 |
22点的钟声早已敲过,周淼父亲书房的门缝里仍透出一缕灯光。周淼推门,看见台灯在墙上投下父亲微驼的剪影,老花镜的镜片反射着电脑屏幕的蓝光,布满老茧的手正在触控板上轻盈滑动,父亲神情专注地剪辑着今天刚拍回来的视频素材。
半年前,周淼的父亲宣布要到昆明老年大学报名学习摄影和视频剪辑时,全家都当成了玩笑。这个连智能手机都用得磕磕绊绊的老人,如今快70岁了,居然要学年轻人玩短视频。“老同事都在晒孙子,我也不能让咱们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亲的理由简单直接。
然而,学习短视频制作对于周淼父亲这代人来说并不是易事。但自打那时起,老父亲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还会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跟着步骤一步一步地操作,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操作步骤:“单击选中,双击打开,拖动要轻……”
在学习一个多月后,父亲的视频处女作《小区暮色》诞生了。短短1分钟的视频里,玉兰花苞绽放的特写、老人们下棋的温馨场景、孩子们嬉戏的活泼画面,再配上他精心挑选的《夕阳箫鼓》,完全看不出是新手作品。“老师今天还表扬了我的构图。”周淼父亲脸上泛起满是自豪的红光。
从此,父亲真正迷上了影像创作。他的拍摄对象从小区花草扩展到市井生活:清晨练太极的老人、街边手艺人的巧手、菜市场水灵灵的蔬菜……他的镜头里,平凡生活闪烁着不一样的光泽。
变化不止于技能。他开始主动学习使用云盘存储素材,甚至研究起AI配音技术。“以前总觉得科技是年轻人的,现在才发现,它能让我们的回忆更鲜活。”周淼父亲说。他的手机相册里,存着2000多个视频片段,每个文件都标注着拍摄日期和地点。
如今,周淼父亲成了孙辈们崇拜的“艺术家爷爷”,家里挂满了他的作品,他甚至还学会了用社交媒体分享创作。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退休生活的新节奏:每周有3天要去老年大学上课,2天外出采风,周末在家剪辑作品。他的装备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升级为专业相机,拍摄主题也从记录小孙女的成长到关注城市变迁、从拍摄晨练老人到记录夜市烟火。
作为儿子,周淼曾经担心退休会让父亲失去生活重心,但现在他觉得,学习是最好的抗衰药。在这个人人都是记录者的时代,年近七旬的周淼父亲用他的镜头告诉大家:生命没有休止符,只要保持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每个人的晚年都可以活得多彩。
在昆明老年大学,像周淼父亲这样的“银发学子”还有很多,他们中有人50岁练书法,在墨香中寻得精神滋养;60岁学剪纸,用一把剪刀剪出世间万象;70岁玩抖音,用视频展现老年生活的乐趣。正如昆明老年大学摄影教师胡海涛所说:“老年大学不是‘托老所’,是让生命重新燃烧的‘加油站’。” 记者刘婷婷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