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昆港网群 | 五华 | 盘龙 | 官渡 | 西山 | 东川 | 安宁 | 呈贡 | 晋宁 | 富民 | 宜良 | 嵩明 | 石林 | 禄劝 | 寻甸 | 高新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 | 滇池度假区
昆明日报>> 2025年10月17日 >> A07
返回频道主页
新迎一小艺术展里的跨学科“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17

  即日起至10月27日,盘龙区新迎第一小学美育浸润创作艺术展暨跨学科课程展正在云南省美术馆负一楼展出,市民可免费参观。看似普通的艺术展览,却是学校探索育人新模式的有益尝试。

  师生创作约800件作品

  刚踏入云南省美术馆负一楼,迎面可见两个用彩色色条组合而成的“结伴”大字。这是“关怀成长共同体”展区,其中的投影技术能投射出孩子们结对学习、游戏、运动的场景动画,背景墙上则由数百块学生手绘小画板拼成巨幅图案,十分引人注目。

  接着,走入“绿茵结伴”展区,参观者可看到破损球鞋、胶布足球等“伤痕文物”;在拓印互动区里,可以用模具在展板上拓印“关怀”“成长”等主题词,感受汉字与美术的融合之美;“科创未来”展区里,“关怀小夜灯”“环保新材料”等作品,展现了学生用科技解决生活问题的巧思……本次展览是一次美育与成长的美好相遇,也是一场学科融合与艺术创新的全景展示,学校将“语文+”课程的深度、足球运动的活力、科技活动的智趣与美术创作的美感有机融合,呈现一场突破传统的跨学科艺术展览。

  在“科创未来”展区里,学校六(4)班学生朱峻磊创作的《龙跃东方》科技画,融入了中国航天梦、高铁速度、中国龙等元素,勾勒出他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也展现了学校“科技+美术”的跨学科育人成效。

  朱峻磊已经不是第一次创作科技画,在日常课程中,学校的美术教师就经常让他与同学把语文、科技等知识融入绘画作品中。他说:“今后,我将尝试把美术与更多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创作风格各异的画作。”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学校师生创作的约800件作品,市民可前往免费观展。新迎一小办公室主任、美术教师张晓霞介绍,与往常的静态展览不同,学校这次采用了互动式、沉浸式的展览方式,旨在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学校在美育与学科融合中的探索成果。以“绿茵结伴”展区的球衣为例,每一件衣服都由学生相互合作动手缝制,并用绘画、刺绣在球衣上勾勒出成长故事与感恩心意。

  打造跨学科校本课程

  本次展览,其实是新迎一小跨学科校本课程的延伸。

  2022年7月,学校教育科研课题《小学“语文+艺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获准立项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校本课程推进项目第六批课题,学校开始探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为基础,开发小学“语文+艺术、体育”校本课程,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六(1)班学生林世灏就是经历者之一。

  五年级语文课文《小英雄雨来》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少年雨来和小伙伴与敌人斗争的故事。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一个故事,更要在理解故事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历史情境意识、人物情感解读能力以及文本语言的运用能力。林世灏和同学在学校教师的帮助下,把《小英雄雨来》课文改成了课本剧,并登台表演。

  在课本剧中,林世灏扮演雨来。为把角色演好,他与同学在课本剧中还自编了一段情景故事,让整个表演更顺畅、更完整。他说:“通过角色演绎,我至今仍对《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记忆深刻,也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有了一定了解,更对英雄雨来的爱国情怀与机智勇敢感到深深的敬佩。”

  结合语文课本内容,学校教师和学生还编撰了《林黛玉进贾府》《云南十八怪》《萌娃唱童谣》等作品,通过唐诗学习、经典剧目表演、古诗韵律操等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美育深度融合。新迎一小教科室主任张川介绍,以语文学科为核心,融合多元智能理论与跨学科学习理念,重点将“语文+艺术、体育”作为校本课程研究的方向,学校开发了“语文+”校本课程及开展校本课程评价,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元、互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正在云南省美术馆对外展示的美育浸润创作艺术展,就是在学校“学会关怀,结伴成长”办学理念引领下的美育实践和跨学科课程成果展示。新迎一小党支部书记、校长田雪芬说,关怀不仅覆盖学生成长环境、习惯养成与身心健康,也包含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美育并非局限于美术、音乐学科,而是涵盖思想美、礼仪美、心灵美、形象美、劳动美等多元范畴。学校希望通过跨学科校本课程建设,真正实现“温暖向阳,一起成长”。

  记者蔡晓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