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丁
“喂,张先生,您好,请问您现在在昆明吗?我是通信营销专员,我们发现,最近几月你的手机流量的费用都在140元以上, 我们为您预定了一个专属的流量包,每月只要99元,可以随便用,还送你一部手机。”
天底下还有这等好事?!张先生的回复直奔主题:“请问我交了99元就不再产生什么费用了吗?”对方声称:稍后给你发个验证码,只需要开通增值服务,马上就办理完毕。
一会儿,张先生收到开通8元增值服务的短信提醒。为确认一下办妥没有,他拨通客服电话,电话回复却是:你的套餐未更改,只是开通了增值服务。
这是咋回事呢?小张请教了在移动公司上班的朋友。朋友告诉他踩坑了,套餐变“套路”,并向他“科普”了另外的“坑”。比如,有营销人员称将4G套餐升级为5G,可免费获得几十G的流量包,每月话费账单会额外新增几十元流量包费用。如果你不注意,就会掉进“免费升级”陷阱。还有更改套餐“限时优惠”的,消费者也很容易被误导,实际上是多交了更改费用,原来办理的套餐不会发生变化。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声称“免费”,实则扣费;表面“降低资费”,实则开通服务;通知“限时优惠”,实则无需升级……通信行业电话营销花样百出,以免费试用、免费升级、免费赠送为幌子,来诱导升级、隐性扣费等乱象层出不穷,让一些消费者吃了“哑巴亏”。
营销电话为何会藏着那么多“坑”?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时下,运营商营销渠道一般分直销渠道、代理渠道、电商平台等几种。迫于经营压力,一些“授权代理商”将营销成功率与业务人员收入挂钩;一些营销人员通过各类话术想办法“套路”用户,甚至专门针对老年人、白领等特殊群体。
如何避免“踩坑”?作为消费者,在接到营销电话时,要么不理会,直接挂断;如果接听,尽量保留通话录音、短信记录,仔细了解营销项目具体内容和合同条款。若遇不合理收费或强制消费,可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学专家认为,电话营销的底层逻辑在于“精准”,其乱象也是行业顽症。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时填补营销规制漏洞。除加强对通信运营商的管理外,还需从源头上推动企业采用更加合法、合规的营销方式。电话推销频繁、营销手段不规范是最令消费者糟心的问题之一,运营商应落实主体责任,规范经营行为,以诚实服务赢得市场。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