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揭晓,一批新时代我国各族各界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先锋力量受到表彰。青春如朝日,奋进正当时。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此次云南共有21名青年获表彰,来看看其中3名青年的先进事迹。
李亚:用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
荣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云南建投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职工李亚,今年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李亚于1985年11月出生,现为云南建投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云岭工匠暨李亚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多年如一日扎根焊接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先后获得“云南省焊接技术状元”“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最美职工”等荣誉。
2009年,李亚从云南铜业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焊工专业毕业,进入云南建投工作,跟随“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行业工匠”胡相伟学习焊接。作为特殊工种,焊接易学难精,不仅需要悟性,更需要耐心和毅力。成长于云南宣威大山深处的李亚,父亲是一名木匠,“做手艺就是做人”的教诲从小就烙印在他心中。在师傅的指导下,李亚每天与四五十公斤的焊丝为伴,在火花四溅的车间里,用勤奋和汗水磨炼技艺。16年里,他不断攻坚克难,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更在思想上树牢崇高信念,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2017年4月,云南建投紧跟国家政策,深入推进产改工作,大力支持钢结构公司搭建技能大师工作站,成立“党员技术创新示范点”,专项实施焊接技术工艺的研究与推广,李亚作为年轻技术骨干被选拔进行“小班式”培养培训。在技能大师工作站,他夯实理论、精进技艺,熟练掌握了手工电弧焊、氩弧焊等10余项焊接技术。
2020年,在“中老高速公路万象至万荣段”建设中,李亚带领团队仅用65天便完成了全线8座钢箱梁桥的制作安装,为老挝第一条高速公路提前13个月通车作出重要贡献。
李亚全身心投入重点工程建设,解决重大焊接难题200余项。香丽高速公路虎跳峡金沙江特大桥,施工与控制技术难题较多,面对行业公认的加工难题,李亚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深入探索、验证工艺参数,历时两年多完成97组焊接试验,最终全桥39万颗螺栓穿孔率高达99.8%,59个节段2500榀构件实现标准化制作,做到了构件可相互替代使用,达到业内一流制造水平,填补了云南省大跨度钢桁梁制造安装的空白。
李亚还积极参与国家级课题“钢结构构件智能化制造技术研究与示范”,攻克机器人焊接智能化和在线质量监测两个“卡脖子”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四丝气体保护焊设备”,使焊接效率提高3倍。他主导实施的“无碳刨焊接工艺工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使生产效率提高1.5倍。
李亚坚持以工艺创新为突破口,用焊枪在高山、峡谷、广厦间开出璀璨花火,用钢筋铁骨践行技能报国的铮铮誓言,用美丽焊花书写属于劳动者的壮美诗篇。
祝光涛:潜心研究的步伐从未停歇
荣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祝光涛,作为学院曾经最年轻的教授,他潜心研究的步伐从未停歇。
祝光涛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暨科技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云南省“青年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励计划”等多项人才工程。
2018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毕业后,祝光涛来到云南师范大学开始马铃薯基因组相关研究。“粮安天下,种筑基石,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菜兼用农作物,也是云南山区人民的主要食粮和经济来源。”祝光涛介绍,之前生产中使用的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存在育种周期长、品种更新慢、用种成本高、储运困难等问题,而用“二倍体杂交育种体系”代替传统四倍体,用种子代替薯块繁殖,有望突破马铃薯产业发展瓶颈。为此,云南师大马铃薯研究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科研团队密切配合,先后解决了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自交衰退等难题,在杂交马铃薯领域率先取得重大突破。
“我不只研究马铃薯,还研究过大家经常会吃到的番茄。”2017年至2018年,祝光涛利用多组学分析方法,首次构建了番茄遗传变异—基因表达量—果实代谢物的三维网络,提出代谢物指导育种的新思路,将组学数据和感官评价相结合,首次系统解析番茄风味的物质与遗传基础,构建育种路线图。这一成果直接推动番茄品质的分子设计育种,合作培育的两个美味番茄品种“深爱1号”和“深爱2号”,在广东深圳和广西巴马进行推广示范,获得较好经济效益。
祝光涛承担学校《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遗传学与作物设计育种》3门课程教学,指导研究生30余名。“虽然诸多荣誉加身,但祝老师给人的感觉一直很低调谦逊。”他的学生说。
祝光涛将前沿学科系统整理,带入课堂教学。为激发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思考能力,他向本科生提供课外实践岗,近几年吸引50余名学生进入实验室,他指导的10余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生命科学联赛”“大学生科研训练基金”等科研实践中获奖或立项,多名学生获得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并发表SCI文章。
目前,祝光涛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开展合作,承担重点项目“马铃薯耐盐碱基因挖掘与利用”科研攻关,联合开展马铃薯耐盐遗传解析和种质创新。
无论是作为站在国际前沿的科研工作者,还是作为高校教师,祝光涛始终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努力争先,助力国家科技发展,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用实际行动书写青年科学家的担当。
唐维伟:书写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动人篇章
荣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昆明市延安医院学生党总支书记唐维伟,带领“春城爱心团队”深耕公益18年,从震区救援到助老扶幼,从募集善款到搭建公益平台,用青春书写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动人篇章。
唐维伟先后获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国好人”等荣誉。在医院科研岗位上,他同样成绩斐然,荣获“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用实际行动证明“公益与本职工作可以同频共振”。
2007年,刚入职延安医院的唐维伟第一次走进玉溪市元江县的贫困村,眼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他:孩子们穿着单薄的衣裤在寒风中奔跑,土坯房里的老人因病痛蜷缩在角落。“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没有豪言壮语,这个1989年出生的年轻人选择用最朴素的方式开启公益之路——在医院办公室收集旧衣物,联系朋友筹集学习用品。当第一批300件衣物、100双鞋和价值3000元的其他物资送到村民手中时,村民的笑容,让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公益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生的责任。”
2009年,唐维伟正式组建“春城爱心团队”,从最初的几人小团体,到如今800余人的公益力量,他始终牢记“公益是雪中送炭,要把温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2013年,昭通镇雄21岁患结肠癌的女子陷入困境,唐维伟联动媒体短短一周筹得救命钱;2014年鲁甸地震,他组织震区儿童画作义卖等活动,10天募集26万元物资。“看到乐红镇孩子们穿着新鞋在雪地里奔跑,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他说。
在唐维伟的带领下,“春城爱心团队”筹募善款与物资3200万元,惠及群众30余万人次,并打造了六大品牌公益项目,覆盖助学、助老、急救培训、健康科普等多个领域,成为云岭大地公益事业的标杆。“暖冬行动”8年足迹遍及云南边境小学,为2万余名留守儿童送去棉衣、图书,让边疆孩子在寒冬中感受到知识的温暖;团队扎根13个敬老院,服务老人3000余人次,开展健康义诊、文艺演出,用陪伴与关怀让孤寡老人重获亲人般的温暖;在高校、社区开展心肺复苏培训2万余人次,举办慢性病讲座100余场,惠及20万人次,将“救命技能”和健康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开展公益太极教学10年,如今学员已超5万人;搭建青年交友平台“心动联盟”,助力10余对青年组建家庭,让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同频共振。
从18岁的青涩小伙到36岁的公益“领路人”,唐维伟用18年时光证明:公益不是偶然的善举,而是持之以恒的坚守。他在团队动员会上经常说:“雷锋精神永不褪色,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伸出双手,就能汇聚成磅礴力量。”
记者王绍芬 李静 首席记者杜托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