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双哨派出所民警于谦。昆明市公安局供图 |
从盘龙城区一路向北,经过高速、二级公路,再穿过野猫山、长寿山……那片连绵起伏的“山包包”,就是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双哨派出所社区民警于谦扎根18年的辖区。
这名56岁的“老民警”,多年来一直用脚步丈量着辖区内24个自然村。因为走动多、人熟,村民都习惯地叫他“于大爹”。
从警以来,于谦先后获评“党员之星”“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但他最珍视的始终是村民的信任。
大山深处的治理智慧
作为山区派出所,双哨派出所有着与城区派出所不一样的村况民情:留家耕种的村民多一些、邻里涉农纠纷杂一些、村民对法律法规的认知也差一些。对此,于谦摸索出“翻译员”工作法——将不易理解的法条转化为山民听得懂的“土话”,用来给群众普法和解决纠纷。
在一次走访排查中,于谦了解到村民老孙家与杨大妈家因田地界线多次产生矛盾冲突。为了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谦一有机会就对当事人进行普法宣传,但一开始收效甚微。
“大多数村民不熟悉法律,你和他们聊法律的第几条第几项,他们心里想的可能是对方占了我几分地……”因此,于谦在普法时,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用村民熟悉的语言讲身边事,用乡情化解矛盾,在谈笑间,让法治的种子在村落生根发芽。
经过调整普法策略,老孙和杨大妈也渐渐明白了于谦的良苦用心,遇事不再起冲突,而是坐下来商量。
在“山包包”里的清晨,村民总能在田间地头看见于谦的身影。除做好百余次安全检查、培训教育和法治宣传外,了解东家父子矛盾调和后的日常、为西家孤寡老人送去暖心的慰问……每一家“难念的经”都被他记在脑海里,并努力工作,让乡村更和谐。
村民都把他当家人
“流动”是于谦的工作常态,这次“流动工作点”设在双玉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目的是为了解决村民刘大爷的困难。拿上被磨到发亮的保温杯和一个颜色已经褪成了和山石一样青灰色的警务包,于谦出发了。
刘大爷生活困难且身患疾病,长久以来,于谦都是能帮则帮,但为了让刘大爷更好地生活,于谦主动联合村干部、医保工作人员,一起商量解决方案。
“我写不了字,他帮我写,缺钱时他借我钱,这么多年,他帮我最多……”在刘大爷的絮絮叨叨中,他和于谦的相处日常越发清晰。而这些琐碎的瞬间,却是“山包包”里最赤诚的存在。村民们都知道,那个挎着褪色警务包的老警察,能把“鸡毛蒜皮”一一办妥。
派出所院内的四方凉亭下,藏着一段特殊记忆。“那座亭子下面,是17年前为抗旱,村民帮着我们一起打的井……”于谦说,“城市的大部分群众应该没见过水井吧,这就是山区派出所和城区派出所的区别。”
扎根山区18年、深耕田间警务18年,于谦一点点看着自己管辖的“山包包”在四季间变换色彩,也在脑海中存了一份特殊的“山情档案”:雾季易塌方路段在这,雪天需除雪区域在那,哪片松林的菌子多长了些……
山里的生活慢,老于的鞋却磨损得很快。巡逻路上,常有村民拉住他唠嗑:“于大爹,‘山包包’上又发现新的菌子窝了,得闲了我带你去采!”
记者王子仪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