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救治了一名辗转多地都无法医治的患者。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熊达说,这是云南省首次应用微创导管技术同期治疗主动脉瓣与二尖瓣联合病变,标志着云南省结构性心脏病治疗正式迈入“全导管时代”,为无法耐受传统开胸手术的高危患者开辟了生命通道。
“一站式”治疗两个病变
“过去5年,我们辗转多家医院,都被告知他的情况属于‘手术禁区’,只能通过药物维持,但后面情况越来越糟,是省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给了我们绝境逢生的机会。”患者李先生的老伴说。
5年前,李先生出现胸闷、气短等情况,被确诊为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合并二尖瓣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由于疾病原因,他的心脏逐渐扩大至正常人的1.5倍,还反复出现心衰。雪上加霜的是,李先生曾两次出现消化道出血,还有脑出血,同时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辗转多家医院都没有更好的救治办法,他们听说省一院可以在心脏跳动状态下微创实施瓣膜手术。于是,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心脏大血管外科。
“传统的开胸手术必须通过体外循环技术,让心脏停止跳动,才能打开心脏开展。但是患者有反复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病史,体外循环过程中全身血液会处于不凝固状态,患者会再次出现消化道或者颅内致命性出血。”熊达表示,并且经过心脏停跳手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比较缓慢、肾功能也会进一步恶化,这么多高危因素叠加在一起,患者确实不可能进行传统手术。此外,这名患者的心脏两个瓣膜都有病变,如果手术只解决部分问题,那么他的术后康复和生命安全又可能出现新的问题。
结合心脏大血管外科近年来开展微创导管瓣膜手术的经验,熊达创新提出一个方案:分别通过心尖途径经导管置换主动脉瓣和修复二尖瓣,就有可能实现“一站式”心尖途径同期治疗两个瓣膜的病变。
为复杂病情患者带来希望
经过详细术前评估,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心血管内科超声团队、麻醉手术科团队进行多学科术前讨论,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及应急预案后,手术正式开始。
“术中,发现患者的主动脉瓣瓣环径太大,容纳现有最大的瓣膜还有富余,这就好比门框太大而门小一号,瓣膜置入后会不稳当,容易被血流冲击脱落发生致命风险,团队创新采用‘瓣膜外周裙边缝合技术’,在瓣膜底座加缝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环形加固装置,使锚定力增加,成功将瓣膜牢牢‘锁’在解剖位置。”熊达介绍,团队摒弃常规分阶段手术模式,独创“同轴双导管操作体系”,先经心尖完成主动脉瓣置换,随后调整导管角度,实施二尖瓣修复。
手术全程仅有一个3厘米大小的切口,避免多切口导致的创伤叠加,并将总手术时长压缩至2小时,出血量控制在50毫升以内。手术顺利结束,患者即刻苏醒,拔除了气管插管清醒返回病房。术后当天,患者就能自主进食。超声复查显示,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反流完全消失,左心室射血分数从术前的41%提升至64%,已达到正常水平。更令人振奋的是,患者未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或肝肾功能恶化,术后第2天即可独立行走。
经过术后康复治疗,患者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功能重建,心功能显著改善,各脏器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变,已经出院回家。
目前,省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与心血管内科联合,已逐渐成为全省心脏瓣膜疾病微创治疗中心。此次“一站式”双瓣膜介入术的成功,让这类患者有了绝境逢生的机会,并且省一院已将该术式纳入常规诊疗项目,力争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祉。
记者张晓莉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