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人民日报国际版刊发文章,报道10余名留学生走进云南昆明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开启“鲜花之旅”。全文如下:
春染云岭,姹紫嫣红。近日,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组织来自老挝、柬埔寨、荷兰等国家的10余名留学生,来到位于云南昆明市晋宁区的云天化花匠铺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开启了一场“鲜花之旅”。
走入示范园温室内,一排排缤纷的玫瑰花一眼望不到头。“国内每10枝玫瑰花,便有7枝来自云南。”花卉销售部副部长王博介绍,示范园占地面积1500亩,鲜切花日产量可达50万枝,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之一。
大棚内自动加湿,水雾缓缓弥漫开来。“园区里有很多‘黑科技’。大棚会‘呼吸’,感应探头会实时监测并传输环境数据,全天候调节参数,确保植株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这些先进的技术太神奇了。”老挝留学生杜妮听着技术人员的讲述,掏出手机不断拍下美丽的花朵和未曾见过的生产设备。
荷兰留学生肖朗非常珍惜这次参观机会。荷兰花卉产业发达,肖朗也曾在荷兰花卉行业工作,之所以选择来中国留学,就是想亲身了解中国花卉产业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中国不仅是世界花卉三大产区之一,也是花卉的重要消费市场。今天眼见为实,高科技的花卉大棚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接下来,他准备在中文学习上加把劲,“这样才能更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花卉市场和鲜花种植技术。”
走出温室,便听到采后处理中心传来的机器运作声。在这里,玫瑰采摘后被迅速预冷保鲜,打刺去叶后,红外成像识别系统可检测花朵开放度、枝干长度和粗细,并按等级分类,随后自动化设备完成捆扎与包装,整个过程几乎不需要人力。
驻足于自动化机器前,大家俯身凑近,细细观察,随着流水线处理步骤缓缓向前。杜妮对这一环节兴致勃勃:“我的专业是工商管理,涉及物流管理。看到产业园借助先进技术,对鲜花进行智能分级、打包,很有启发。”
同为老挝留学生的王娜丽接上话茬:“不只是包装,在这里我见到了花卉从种植到处理如何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这些经验和技术值得我们国家学习。”
距离园区几百米,是花卉科技小院。“我们学校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结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实操经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王轩介绍,她和同学们长期驻扎花卉科技小院,进田间,跑生产,研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
“鲜花送到泰国需要多久?”“和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价格相比,出口到柬埔寨的价格会更高一些吗?”大家纷纷提问,中外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从鲜花的种植聊到销售,纷纷互换联系方式,约好以后继续交流。
走出园区,大家意犹未尽。“深入园区实地参观让我们对云南鲜花产业有了更加生动的认识,为我们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宝贵机会,希望未来老中在花卉种植、保鲜、包装等方面开展更多交流合作。”杜妮表示。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