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昆港网群 | 五华 | 盘龙 | 官渡 | 西山 | 东川 | 安宁 | 呈贡 | 晋宁 | 富民 | 宜良 | 嵩明 | 石林 | 禄劝 | 寻甸 | 高新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 | 滇池度假区
昆明日报>> 2025年3月28日 >> A09
返回频道主页
“旅居云南 诗意栖居”系列报道之乡村旅居篇
此心安处是吾乡
发布时间:2025-03-28

  

  记者 刘婷婷

  开篇语: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有美丽风光,有特色文化,有很高知名度,一定能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连续3年通过人民网向网友发出“旅居云南”的邀请,推荐“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近年来,云南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民族风情以及悠闲的慢生活氛围,逐渐从“旅游胜地”转型为“旅居天堂”,成为许多人的“第二故乡”。从“欢迎来”到“留下来”,为打响“旅居云南”品牌,云南印发《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要用3年时间培育旅居新业态,到2027年,全省培育3000个以上乡村旅居重点村。昆明作为“旅居云南”品牌的重要承载地,又拥有哪些特色鲜明的旅居项目?是如何运营与打造的?对于全市发展旅居产业有何借鉴意义?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旅居云南 诗意栖居》系列报道,通过深度挖掘云南的乡村旅居资源、城镇文化底蕴和医养生活方式,传递云南作为“诗意栖居”地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来到云南,助力“旅居云南”品牌的打造。

  彩云之南,心之所向。拥有生态之美、气候之美、山水之美的七彩云南,一直是游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云南更以田园为纸、乡愁为墨、资源为砚,绘就乡村旅居的诗意长卷;以包容的智慧为经、开放的怀抱为纬,织就“诗与远方”的理想栖居之地,让“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图景。

  以旅为媒

  春日向暖,早晨从村野散步归来,张伟国便在屋前的小院忙碌起来——锄地、浇花、打理菜园……61岁的张伟国此前一直生活在河南,去年秋天,他来昆明过上了乡村生活。“这里风景美,气候好,生活很轻松。”张伟国说,河南老家夏天炎热、秋冬寒冷、雾霾沉沉。“一开始来昆明只是为了避寒,住了两三周后觉得确实得劲儿,便动了在这里租房的念头,于是签了一年租房合约。”张伟国留下来的原因简单而直接。

  张伟国口中“得劲儿”的地方就是位于滇池东岸的海晏村。海晏村是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渔村,村名取自“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海晏村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滨湖鱼骨状街巷格局,因为能欣赏“滇池最美日落”,成了很多来昆游客必打卡的目的地和天南地北旅居者的诗意栖居地。据海晏村运营企业昆明滇池海之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招商总监全冰彬介绍,2024年海晏村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龙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达20多万人次。

  作为张伟国的“邻居”,四川自贡人缪鹏灼与海晏村的缘分始于2018年的一次云南之旅。“这里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深厚,更有天然的生态美景。”初到海晏村,缪叔就被这里原生态的古渔村风貌所吸引,第二年便决定定居于此。随后他租下村民的临水房,打造成充满民族风情的茶咖啡店——海晏湾小院,橙色墙体象征落日,蓝色装饰寓意湖水。这里成了缪鹏灼的新家,也是他结交新朋友、分享生活的地方,“茶咖啡店不以营利为目的,只是想给自己和往来的人一个歇脚闲谈的地方。在这我结识了许多有趣的朋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为对云南的热爱而聚集在一起。”

  50公里外的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大墨雨村,来自陕北的姑娘胡悦笑言:“原计划只停留三天,却被赵家大院的彝歌绊住了脚。”胡悦每次旅行都想感受与家乡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去过很多地方,最难忘的还是昆明。大墨雨村的早市,彝族阿嬷们背着装满新鲜蔬果和当地小吃的背篓来来往往,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充满生活气息;大墨雨村的火把节,彝族姑娘的头饰银铃叮当与三弦琴的旋律交织,火光中大家挽手跳起跺脚舞,体验“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狂欢……“这样的乡村生活有一种治愈能力,是最吸引人的生活状态。”胡悦深感云南乡村旅居的魅力所在。

  正如以记录旅游见闻为主的微公号“她途”的创立者祁十一在一篇文章里所说:“云南有种神奇,能‘接住’疲惫的身心,还让人满心欢喜。最初,很多人是被云南的云影天光‘攫住’,获得了疗愈。后来,让人离不开的还有这里相对舒缓的节奏、烟火日常。”

  以业留居

  从被“山水”打动,到心甘情愿住下来感受“烟火气”,旅居为何选云南乡村?答案或许可以从曲靖市马龙区通泉街道杨官田社区土瓜冲村的“出圈”之路中寻到。

  曾经的土瓜冲村“土里土气”,村子里的房屋都是土坯或砖瓦砌成,村民主要靠种植烤烟、玉米、水稻等传统作物为生。而随着劳动力外出闯荡,农户迁盖新房,渐渐村里的120多间老房子因缺乏管护变得杂乱破败,土瓜冲村成了“空心村”。

  转机出现在4年前。2021年,当地干部通过外出参观学习认识到,土瓜冲的老房子“记得住乡愁”,不是“包袱”而是“财富”。观念变了,思路也跟着变,本着政企互动、优势互补、合作互惠、成果互享的理念,杨官田社区盘活土瓜冲闲置资产和农民闲置房屋,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经营村庄,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兼顾各方利益发展乡村旅居。“我们负责村庄77间老旧房子的内部装修、家具置办和运营管理。”作为土瓜冲村引进的新型经营主体云南若谷文旅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鹏见证了村庄的蜕变。

  随着民宿、餐厅、咖啡馆、书店等生活业态不断涌现,健身步道、花海露营、露天电影等娱乐项目不断推出,吃、住、行、游、购、娱、健、养等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开通城乡公交车、配备“小管家”等便民举措不断跟上,越来越多到土瓜冲村的游客不再匆匆“打卡”,而是安心留下,沉浸式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春节后,土瓜冲村的出租率达到90%。

  “从寥寥10余名老人守望村庄到川渝、北上广乃至国外的旅居客相继入住,从无人问津的‘空心村’到远近闻名的‘旅居村’,丰富的产品供给和优质的旅居服务是关键。”钟鹏一语道出土瓜冲村的“逆袭”秘诀。

  悟到这一秘诀的还有地处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办事处龙潭社区的乐居村。近年来,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乐居村围绕“文旅+”理念谋划发展路径,立足于特有的彝族文化、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升级发展业态功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促使乡村旅游向乡村旅居快速转型升级。“为进一步保护传统村落,盘活闲置资源,村集体统一登记收集无人居住老旧房屋出租给企业,租金由房屋屋主获得;由企业对85幢古建在原面积、原位置、原高度、原风貌不变前提下进行保护性修缮建设,打造成一院一品民族文化风格建筑群落。通过完善休闲和文创配套,引进特色民宿、户外休闲度假等项目,助力乡村旅居发展。”龙潭社区党委书记郎兰娓娓道来。

  进入三月,春光正好,乐居村迎来新一批旅居客人。他们中有向往美好乡村生活的外地人,也有怀揣返乡创业梦想的本地人,不同身份的他们在乐居村找到了共同的诗意栖息地。

  以居兴村

  坐落在乐居村村口的面包店因窑烤面包走红,经营这家店的店主叫张俊,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也是乐居村的“新村民”。“‘焕新’后的乐居村让我这个昆明‘土著’有了归属感。”张俊返乡的理由很简单。他发挥自己从事烘焙行业20余载的优势,在乐居村经营“九犀手作面包”,不仅让古村有了“味道地标”,更带动村民吃上“旅游饭”。“面包店开起来后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给村里带来了人气,作为乐居村窑烤面包的‘首店经济’,面包店落地于此不仅让我找到生活的松弛与惬意,反过来也为乐居村的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张俊如是说。除了引进新业态,乐居村还鼓励当地村民打造特色农家乐餐饮品牌,发展以休闲、采摘、农家游为主的“庭院经济”,实现村民致富、村庄发展、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的美好愿景。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商户8家,旅游旺季每户月均纯收入达5000元。   

  在海晏村6年,来自贵州的马苏见证了这个小渔村的发展和变化。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涌入海晏村。马苏看到了商机,她不再满足于旅居,而是想要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海晏村的发展中。去年,马苏租下一个院子开起了咖啡馆。“咖啡馆去年8月开业,来这儿的有专注网速和AI的数字游民,有喜欢安静和绿植的新昆明人,也有村里的邻居互相捧场,还有专程打车10公里来的猎奇者……”马苏说,现在咖啡馆慢慢走向正轨,在赚钱的同时也结交了一群有意思的朋友,这当中有很多跟她一样的创业者。如今,海晏村吸引着美学空间、艺术工坊、高端民宿等各式业态入驻,光是咖啡馆就有20多家,海晏村也因此形成昆明较大的“村咖集群”。2024年,海晏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56万元,同比上升近40%,居民人均收入也大幅增长。

  在云南乡村,还有许多像张俊和马苏一样的旅居客,在享受云南绿水青山馈赠的同时,把旅居村当作“第二故乡”,用自己的方式给村庄带去发展新活力,上演旅居客与旅居村“双向奔赴”的故事。

  从“向暖而游”到“诗意栖居”,再到“共建家园”,乡村旅居不再是简单的“避世桃源”,而成为城乡要素流动的枢纽——“新村民”带来创意与市场,“原住民”传承文化与技艺,共同编织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现代田园梦。正如乐居村老屋墙上的标语:乐业安居,是为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