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社区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空间,是对一个地方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直接的纽带。
近年来,西山区西苑街道凯苑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家园梦 鱼水情”为主题,从各族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实施“家”计划,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族居民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打造出互嵌式社区新样板。
“管家”计划——下沉力量聚人心
社区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在社区为民服务中心设置3个综合窗口岗位,制定“AB岗、首问负责、错时上下班、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安排6名窗口工作人员补充到社区网格中,成为社区“管家”,能直接高效地服务居民。
在社区,你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被居民亲切地称为“苑小二”。他们是由社区党员、志愿者、居民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向居民收集民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有了他们的加入,社区形成“网格服务清单”和“苑小二工作职责清单”,从细微处用心用情服务各族群众。
“靓家”计划——搭建平台聚人心
居民有事居民议,“小苑圆桌”来帮忙。社区通过集聚各方力量搭建“小苑圆桌”议事平台,由社区党委委员、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老党员、网格员等担任主持人,让居民有事能及时得到解决,充分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发展的热情。
去年,社区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依托社区网格员及“苑小二”,迅速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并通过“小苑圆桌”议事会在小区绿化带修缮、公共空间规划等多个方面回应居民诉求,解决了垃圾堆积、楼道灯不亮、装修扰民等日常问题100余个,并持续推出邻里互助、民族团结、法律援助等活动,增进邻里情。
“和家”计划——撬动资源聚人心
社区党委与云南省肿瘤医院、云南高速公路管理支队等13家单位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按照“居民提出、单位认领”的方式,形成“菜单式”项目清单,每月由1家单位牵头开展医疗义诊、社区学堂等项目,撬动公共单位资源由各族居民共享。
同时,通过“社区走访筹一点、社会企业筹一点、社区居民筹一点”的“3个一点”工作方法成立社区基金,从居民需求出发,设立“一勺米”“爱心粥”等小微公益项目,发动各族居民、商户形成慈善合力,共同为社区发展蓄力。
在每周四开展的社区“邻里惠民周”活动里,多个服务点为居民提供健康医疗、电器维修等免费服务,形成社区活动人气聚集的“新街子”,逐渐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
“乐家”计划——拓展服务聚人心
针对辖区老年人买菜做饭难的问题,社区“以场地换服务”的方式引进供餐公司设立社区“幸福食堂”,为高龄老人提供低价健康的三餐,联合辖区志愿者,为身体不便的困境人群提供送餐服务。2024年累计为万余人次提供就餐服务。
实施“党群服务+日间照料”双中心建设,将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亲民化”提升改造,设置社区养生驿站,引入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科等优质医疗资源,为辖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坐诊服务、长者慢性病管理等服务。
考虑到居民文化需求多样化,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社区红色影院、室内外运动场所、排练室、图书室等活动场所,免费提供给居民分时段预约使用,累计服务5000人次。
多维度居民服务网络的构建,让凯苑社区这个“家”计划含金量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
记者李杭蓉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