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昆港网群 | 五华 | 盘龙 | 官渡 | 西山 | 东川 | 安宁 | 呈贡 | 晋宁 | 富民 | 宜良 | 嵩明 | 石林 | 禄劝 | 寻甸 | 高新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 | 滇池度假区
昆明日报>> 2025年2月21日 >> A10
返回频道主页
□《探秘滇池绿道》系列报道之一:规划设计篇
规划引领“湖、村、人”和谐共生
发布时间:2025-02-21


  本版绘图美编范敏




  春风沿滇池绿道吹来,吹进沿岸座座村庄。

  风光旖旎的昆明滇池绿道作为环湖生态屏障、城市山水景廊、文化旅游长廊,串联起滇池沿岸若干美丽的村庄。

  滇池沿岸分布着183个自然村庄,如何整合村庄资源,让它们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生状态向乡村美、产业旺、村民富的生态化发展转型,是实现滇池沿岸“湖、水、人”绿色和谐发展的关键。对此,昆明市出台了《昆明市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方案》,强调要以滇池保护治理为底线,以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建设为指引,系统策划、分类定档、整体实施,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保持乡土风貌、体现乡韵乡愁、融合人文山水的美丽村庄,将滇池沿岸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基地、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同时,提出要按照总体规划、合理布局、串珠成链、联动发展思路,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地理民俗价值的46个自然村“一村一策”打造,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其余137个自然村全面推进绿美乡村建设,通过不同主题进行有机串联,形成类型多样、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环线,构建“有生态、有特色、有文化、有风貌、有业态”的“滇池乡居图”。

  昆明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积极指导滇池沿岸各区做好滇池沿岸村庄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村庄规划中统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国土综合整治、防灾减灾等内容,根据村庄产业现状、资源禀赋、空间区位等因素,梳理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统筹安排一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合理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引导产业空间复合高效利用,促进滇池沿岸村庄迈入乡村美、产业旺、村民富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

  “多规合一”绘蓝本

  “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通过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为开展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规划基础。

  昆明市在滇池沿岸183个自然村中选取了46个重点村,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串珠成链,构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目前,滇池沿岸46个重点村涉及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已全部编制完成。

  晋宁区上蒜镇小渔村是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受惠村庄之一。

  小渔村所在的牛恋村全域总面积约703公顷,下辖3个自然村(牛恋自然村、石将军自然村、小渔村自然村),在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中包含了规划总则、村庄发展目标和定位、村域规划、自然村(村民居住点)规划、村庄风貌引导及人居环境提升、投资估算及近期项目安排、规划实施保障等多方面内容,回忆了村庄的过去、描绘了村庄的未来,规划了村内的每一块土地。

  根据规划定位,牛恋村将发挥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起“两核两带多组团”的产业格局,两核即农业产业发展核、旅游产业发展核;两带即滇池湖岸线观光带、茨巷河观光带;多组团即农业生产组团、湿地游览组团、民俗文化体验组团、古迹观光组团、工业经济发展组团,实现多个发展节点齐头并进,村内经济多元化发展。到2035年牛恋村将建成上蒜镇绿色生态农业种植、生态旅游基地,上蒜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文旅产业农旅结合带头点,昆明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

  “一村一策”强特色

  2025年春节前夕,昆明滇池东岸的牛恋小渔村,一家由村民老宅改造而成的湖畔度假酒店“滇池右里”悄然走红,春节假期至今,16间房费在1500—2000元之间的客房,入住率达100%。

  “滇池右里的改造和业态选择,跟村庄的整体规划是协调统一的。不仅如此,我们在牛恋村的其他3家酒店,也完全融入了村庄规划愿景。融入村庄大规划,才能走在对的路上。”滇池右里湖畔度假酒店所属的云南同景企业集团负责人韩晓强介绍,集团此前在牛恋小渔村打造的营地、水上餐厅、小渔村大食堂等项目,也都是围绕村庄整体发展目标确定的。

  一村一策,一村一特色。轻柔的春风吹过卧龙古渔村的60万亩油菜花,那明亮耀眼的金黄,吸引着沿滇池绿道而来的人流。往来的游人,穿梭在卧龙古渔村600多年历史间,渔浦星灯灿灿。

  2019年3月,卧龙古渔村整村搬迁完毕,提升改造后,村子较完整地保留了古建筑风貌。村庄全新的环保设置,在运用了反向截污排流管网后,实现了“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滇池”。 

  在与卧龙古渔村隔湖相望的西山区百草村,由自然资源衍生出的中医养生业态,带动了村庄特色发展。村庄人气旺了,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村,开办了民宿、咖啡屋、面包店等,实现了就近创业创收。

  两年来,46个重点村按照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要求,在“多规合一”实施的基础上,“一村一策”挖掘滇池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提升、景观业态打造、经营业态培育,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示范引领、串珠成链,推动环滇池旅游目的地建设高质量推进。

  数据显示,2024年,46个重点村共形成景观性业态137个、消费性业态874个,全年客流量超千万人次,营业收入5.4亿元,吸引社会投资4.5亿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4亿元,人均增收974.2元,成功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

  护“环滇”历史文化遗产

  滇池绿道周边主要涉及6个历史村镇(含推荐)古莲村、乌龙村、海晏村、梁王村、河泊村、牛恋大村。保护好它们,对树立昆明城市发展的人文标识有着重要意义。

  《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明确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大三山一水”山水形胜整体保护格局,并初步提出环滇池地区构建“四山、六河、一湖、一城、一个特色村镇体系”的保护结构。

  2020年,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年)》修编工作,进一步挖掘环滇池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重点由相对集中于历史城区扩大到环滇池地区,在延续“大三山一水”整体格局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核心圈、文化遗产集聚圈、生态屏障圈依次向外延伸的“三圈、诸河”保护框架,以众多入滇河道为轴带,串联沿线历史村镇等历史文化资源点,结合古驿道、滇越铁路等历史文化路线,实现系统展示利用。目前,《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已进入报批阶段。

  滇池区域中,海晏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乌龙村是市级历史村镇。目前,两村均已编制保护规划,对两个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进行了统筹安排,在规划的编制及活化利用方面均与滇池绿道相关规划衔接。

  以乌龙村为例,乌龙村位于昆明呈贡区滇池东岸,是滇池滨湖区域价值特色鲜明的村落之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乌龙村保护规划(2021—2035)》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载体、历史信息和历史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文保建筑、古树、古井、院落等维修整治和传统建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的改造提升,推进历史建筑及众多传统风貌一颗印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促进村落保护传承。在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方面,衔接滇池绿道与沿线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保护范围界线,衔接美丽乡村设施建设,打造村落及其周边整体环境展示系统,展现环滇池渔村历史风貌和发展轨迹。

  2024年岁末,《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获国务院批复,批复中强调,要保护好以滇池为核心的自然山水格局。加强对滇池周边地区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突出美丽春城和高原湖滨城市的特色风貌。

  绿美昆明,跃然而出。记者徐晓俊报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