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云南偏远地区输电线路公网信号覆盖弱、数据采集困难、通信数据无法统一回传、边缘地区数据分析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快速识别并响应输电杆塔、线路周边的地质灾害?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基于5G通信技术的边远地区输变电数字业务回传的异构融合组网的示范应用项目,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日前,该项目上榜云南省5G融合应用标杆示范项目(第三批)名单。
“这个项目开展了输电线路通信物联网关设备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发,同时融合5G技术,形成有效的输电线路地质灾害数据采集、高效分析、快速统一回传的研究成果及解决方案。”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输电物联网智能网关,该项目首次结合5G技术,成功开展5G+智能电网的示范应用,为全国领先。
这背后,源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积极引入和融合5G技术,成功解决电网在信号盲区无法应用信息化设备的难题。其中,5G+RIS相控阵技术实现信号盲区输电铁塔和线路的实时监控;5G切片技术打破无线公网与电力专网之间的网络安全防护壁垒,实现5G无线通信与电力通信网互联互通;5G自愈技术实现停电零感知和故障精定位,将故障隔离和恢复送电的过程从原来的至少半天缩短至秒级。
通过开发输电物联网智能网关,基于5G通信技术的边远地区输变电数字业务回传的异构融合组网的示范应用项目可满足多种异构通信组网方式,支持图像视频的快速边缘计算处理,可快速接入省级全域物联网平台,将采集数据、处理结果快速回传送至上层应用平台。
目前,该项目已经受理22项发明专利及2项PCT专利,授权5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EI检索论文13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成功在昆明500千伏七圭乙线、500千伏明通变、220千伏施甸变开展示范验证,部署输电网关超过10套,不仅减轻输电线路现场巡检运维人员的工作量,还降低现场人员人身安全风险,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500千伏线路巡视为例,按每3个月巡视一次来计算,该项目每年可节约人力、车辆费用24.3万元,每年可节约各种采集装置、摄像头通道设备租赁费480万元。同时,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回传、数据分析,可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加精确地管理电力资源,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上述负责人介绍,本项目研发基于5G+RIS、WAPI、通信融合网关相关产品,联合优秀的国产RIS原厂,邀请对RIS和WAPI技术有深度研究的高校及企业参与,并委托具有多年产品研发实力的生态厂家,深入推进RIS、WAPI样机试制、测试及试点工作,为相关产品功能和性能验证打下坚实基础。后期,将初步形成南方电网自有的技术标准体系。
记者缪亚平 通讯员崔晨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