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昆港网群 | 五华 | 盘龙 | 官渡 | 西山 | 东川 | 安宁 | 呈贡 | 晋宁 | 富民 | 宜良 | 嵩明 | 石林 | 禄劝 | 寻甸 | 高新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 | 滇池度假区
昆明日报>> 2024年12月22日 >> A02
返回频道主页
百年匠心传承 成就十亿产值
——宜良烧鸭的品牌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4-12-22

  12月18日午饭时间,宜良县帅将烧鸭旗舰店迎来不少客人。从昆明到宜良的市民周明,为家人点了脆皮小麻鸭和7个当季蔬菜。“来宜良,当然要吃烤鸭啦!”他说。

  周明所说的烤鸭,被许多人称为“宜良烤鸭”,其实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叫“宜良烧鸭”。相传宜良烧鸭起源于明代,时至今日,宜良县已有10万人从事与烧鸭有关的工作,宜良烧鸭店在省内外已超过千家,鸭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

  源头把控成就口碑

  宜良烧鸭选用当地特有的小麻鸭,抹上蜂蜜烤制而成,鸭皮酥脆、肉质香嫩,风味独特。“昆明到处都有烤鸭店,我吃过很多星级餐厅的烤鸭,觉得宜良烤鸭最符合我的口味。”周明说。

  如今,宜良烧鸭已被省、市、县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昆明,只要有农贸市场,就有宜良烧鸭。宜良烧鸭非遗项目传承人兰学成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开办了宜良烧鸭传统技艺传习馆。

  宜良县烹饪协会会长赵学舟介绍,选鸭、上色、进炉、出炉……宜良烧鸭制作要经过数道工序,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口味。2022年,宜良职业技术学校与赵学舟合作,建设“宜良烤鸭产业学院”以及“宜良烤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学舟大师工作室”,通过职业教育助力烧鸭产业发展。

  “为保护和传承宜良烧鸭制作技艺,近年来,我们依托鸭产业协会及烹饪协会,以职业培训为载体,加大鸭产业相关技术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并要求持证上岗。此外,我们还为学员加盟经营、产品品控和销售渠道提供服务,旨在从源头上把控烧鸭品质。”宜良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烧鸭加工工艺流程上,我们规范了各项技术指标。”宜良县鸭产业协会负责人李承桦表示,只有按照标准流程和指标生产的店,才能挂牌经营“宜良烤鸭(烧鸭)”。在取得宜良县鸭产业协会授牌后,还需要公示协会认证logo、供货商、从业人员健康证等信息。

  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宜良鸭产业已涵盖云南麻鸭保种、肉用种鸭养殖、鸭苗孵化、肉用商品鸭养殖、肉鸭屠宰、白条鸭交易、鸭饲料加工、鸭系列产品深加工、烧鸭制作、烧鸭制作技艺培训、烧鸭餐饮旅游,以及羽绒初加工、羽绒服制造等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亿元。

  “截至目前,宜良县第一产业的肉鸭存笼、出笼初步形成规模优势,实现年出笼1800万余羽;第二产业的饲料、物流、屠宰加工、鸭产品、羽绒五大领域,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首的‘1+N’产业布局;第三产业的餐饮服务、终端零售、文旅文创三大模块,基本实现向省外发展。通过建立完善中央厨房供应链模式,获得‘美食之城宜良,南派烧鸭之都’美誉。”宜良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宜良县依托县科协、鸭产业协会以及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滇麻鸭的优化培育、种鸭推广、规模养殖,确保当地种鸭的存续和发展,同时加大推行标准化养殖和屠宰,大力发展“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使鸭产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品质不断提升。

  “近年来,宜良麻鸭品种逐渐退化,口感、味道等有所下滑。”宜良山鸭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黎艳辉表示,为了找回小时候的烧鸭味道,企业与市、县科协以及云南农业大学等合作建立科技小院,努力突破滇麻鸭育种技术。今年5月,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的批复》,宜良县山鸭科技小院获批。

  “我们积极通过丰收节以及烧鸭非遗技艺展示等活动,让市民、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了解宜良烧鸭制作技艺,感受宜良烧鸭上百年历史沉淀出的独特魅力。”李承桦表示,任何产业都不是单一发展的,宜良县鸭产业也不例外。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宜良县还需要探索鸭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使其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共赢,达成“一县一产业”、一业带多业、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目标。

  记者赵书勇 通讯员李静报道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