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昆港网群 | 五华 | 盘龙 | 官渡 | 西山 | 东川 | 安宁 | 呈贡 | 晋宁 | 富民 | 宜良 | 嵩明 | 石林 | 禄劝 | 寻甸 | 高新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 | 滇池度假区
昆明日报>> 2024年10月31日 >> A04
返回频道主页
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昆明实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昆明实践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4-10-31
  1985年12月19日召开的八届一次会议。




  2007年2月6日召开的十二届二次会议。


  2024年1月17日召开的十五届四次会议。   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7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翻开我国政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页。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1954年7月2日,昆明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昆明正式确立;1981年6月21日,昆明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设立常务委员会,开启昆明人大工作的崭新篇章。历届昆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履职尽责,开拓进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坚持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

  43年砥砺前行,43载春华秋实。翻开厚厚的《昆明市地方性法规汇编》,从1987年1月制定的昆明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昆明市关于游行示威的暂行规定》,到《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昆明市松华坝水库保护条例》,再到《昆明市就业促进条例》《昆明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促进条例》……每一件地方性法规都与生活在昆明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目前,昆明市已制定地方性法规99件,废止20件,修订、修正、打包修改99件次,终止1件,制定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件,全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79件,这些符合宪法精神、适应改革发展、满足人民期盼、体现昆明特色的地方法规体系涵盖全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建设各个方面,为推进昆明依法治市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自1987年开展地方立法工作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秉承“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工作原则,构建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专家库、立法咨询研究基地,制定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等制度,探索委托第三方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工作,地方立法更加有效管用。“云南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殷切期望。昆明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自觉扛起历史使命,主动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决议》。2018年制定《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促进条例》实现立法与发展战略定位的高度统一,从地方立法层面保障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目标任务的实现。2023年,在与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签订协作备忘录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省人大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推动解决昆明托管磨憨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打造一流国际口岸城市提供法治保障。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古滇文化,是昆明最宝贵的资源、最亮丽的名片。为保护好昆明的绿水青山,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滇池保护治理开展环保领域立法,先后制定涉及生猪屠宰管理、地下水保护、节约能源、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城镇绿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等条例,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制定滇池和阳宗海保护条例、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构筑美丽昆明建设的“四梁八柱”。特别是2010年制定河道管理条例,首次在地方性法规中明确规定实施“河长制”,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昆明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为积极回应民营企业的关切和诉求,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进一步健全制度设计,保障民营经济组织公平有序参与市场竞争,维护民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助推昆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报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批准的《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昆明作为全省首个、西部率先为民营经济立法的城市,以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政府诚信、融资困难、要素保障等突出问题为“靶心”,通过地方性法规作出既有前瞻性又现实可行的制度安排,为全市民营经济组织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提供法治化解决方案。

  43年来,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为民立法,以地方立法回应民生关切,先后制定修订涉及学校安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就业促进、民办教育促进、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老年人权益保障、养老服务促进、献血、社会医疗保险、企业工资支付等条例,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出制度安排。昆明以地方立法助推市域治理现代化,坚持急用先立,填补空白点、补强薄弱点,先后修订安全生产、人民防空工程管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公共汽车客运、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燃气管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城市供水用水、流动人口管理、文明行为促进等条例,为提升市域治理能力和水平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在立法工作上积极创新探索,突出地方特色先行先试,制定的知识产权促进与保护条例、雷电灾害防御条例、会展业促进条例等法规走在全国前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清水海保护条例、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等法规更体现昆明特色,为地方立法、民族立法提供了经验。在制定云南省第一部、全国第二部野生动物单一物种保护地方性法规《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的规定》的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创新采用“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形式,聚焦问题“对症下药”,擦亮“绿美春城”城市名片,取得良好的法治和社会效果。

  43年的立法历程,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广开言路、开门立法。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加强立法联系点建设,2017年12月,市人大常委会首批7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式授牌成立,探索出拓展基层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的有效途径,让立法工作更接地气。五华区翠湖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作为昆明市首批设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成立5年已先后就33部法律法规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发动居民群众参与立法意见征集座谈876人次,经归纳整理上报的意见建议达509条,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

  

  以更务实有力监督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除了每年将法律和人大制度规定的本级决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等常规性议题列入年度专项议题计划,还将人大监督放在市委工作大局中考量,紧扣省委、市委确定的目标任务,把关系发展大局的重要问题和专项工作列为监督内容。为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质量,强化预算监督实效,推进预算审查监督科学规范。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推进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发挥中介机构专业化优势,高效推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依法加强和改进昆明市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政策实施效果,服务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0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正式施行,市人大常委会以监督法为指导,不断健全监督机制,在履行监督职责方面积极探索,拓宽监督渠道,改进监督方式。2014年起,市人大常委会开始探索运用专题询问强化监督力度,并逐步实现专题询问常态化,从最初的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三次。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期间,市人大常委会针对社会民众高度关注的空气质量问题,首次在监督法施行后举行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不力质询会议,成为履行“刚性监督”职权的一次创新实践典范。为切实促进问题整改落实,在质询会后,针对各地各部门在履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延长“刚性监督链条”,首次举行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约见约谈会。会上,涉及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城管、交通运输、交警、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等部门分别针对代表的问题进行答复,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6区政府汇报本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措施。

  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专项工作评议,对涉及脱贫攻坚、交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妇女儿童健康、养老等方面的“10件惠民实事”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为进一步加强对“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项工作评议暂行办法》,为探索开展专项工作评议提供制度保障。

  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全体参会代表首次对市政府2022年惠民实事候选项目进行投票表决,正式确定市政府“10件惠民实事”。市人大常委会已通过打造惠民实事“征集民意—项目选取—过程监督—效果评议”的全链条,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惠民实事的提出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将惠民实事的选择权交给群众,将决定权和监督权交给代表,推动政府更加科学、更为精准、更富实效的办好惠民实事。为进一步提升惠民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市人大常委会已制定《昆明市惠民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办法》,推动全市各级人大在履职实践中积极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以工作监督推动促进政府工作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2023年5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昆明市园区经济发展情况展开了一场“辣味”十足的专题询问,此次专题询问一改以往风格,采取“一问一答一测评”的形式进行,首次对到会应询部门答复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但政府部门现场应询答复令常委会组成人员满意并不是人大监督的终点,时隔一月,市人大常委会又首次针对专题询问问题整改和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以“一题两评”实现监督有效闭环。

  43年来,从第一次开展专题询问,到近年来专题询问和执法检查的常态化、规范化开展;从第一次开展质询,到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分别就园林绿化监管不力、旅游发展质量不高开展质询;从专题询问再到针对专题询问问题整改和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专题询问“后半程”跟踪监督,推动实现监督“闭环”;从开展单一监督到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强化全方位、全链条、闭环式监督,人大监督更加务实有力,监督刚性不断增强,监督实效不断显现,保障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以人民为中心植根群众为民代言

  自昆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设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尊重代表主体地位,不断健全完善代表工作制度,积极探索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的方法途径,创新代表活动方式。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着力健全完善代表联系群众机制,修订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办法,坚持“双联”制度、促进“五级”代表工作联动;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推动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参与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活动更经常更深入更有效;探索建立代表述职评议制度,督促代表履行代表职责,确保人大代表始终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如今,每年的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市代表履职进一步规范有序,闭会期间代表活动进一步活跃丰实,代表履职尽责更加求真务实。特别是《关于加强全市人大代表工作站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建立健全昆明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委员会联系市人大代表工作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相继出台,更进一步加强市人大常委会及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委员会同代表的联系,拓展代表对常委会工作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有力推动市人大常委会“四个机关建设”。

  人大代表工作站作为保障代表活动固定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的物质载体,被视为代表的“加油站”和“议事厅”。目前全市已建设1255个代表活动阵地,其中有3个省级示范点、36个市级示范点,各级代表活动阵地逐步成为开展代表活动的重要载体,代表联系选民的重要窗口,代表学习、交流、培训、述职、接受评议的重要平台。通过建立健全人大代表工作站、人大代表联络室等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工作平台,全市基本形成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网络格局。

  2022年4月,全国首家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五华区月牙塘社区生态环保专业代表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让全市专业领域中的人大代表有了更多“用武”之地。昆明市的专业代表工作站突破以往人大代表进站按属地辖区划分的限制,积极创新探索,将具有医疗卫生、财政金融、法律服务等专业类别的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作为驻站特邀代表,整合到一个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以聚焦代表专长的“组队”方式,使履职合力再凝聚。目前,全市已陆续建成78个覆盖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乡村振兴、大健康、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专业代表工作站,每个不同类型的专业代表工作站都成为代表们发挥专业特长的履职阵地。

  站在信息化时代的潮头,市人大常委会快步迈出信息化建设步伐,率先启动代表活动阵地信息化建设。步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办公大楼,一楼大厅里的电子大屏格外显眼,轻触大屏查询,指尖便已联通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的活动阵地。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八有”标准在积极推进全市各级代表工作站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依托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将网上代表工作站、代表建议办理系统及远程会议系统等资源充分整合布局。目前,经过对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工作站信息化设备的升级改造,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触控大屏终端已部署至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活动阵地现场。随着推进代表工作站标准化建设,代表活动站的设施功能不断完善,特别是市人大常委会依托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网上代表工作站”,已全面打通代表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现全市各县(市)区的代表履职、培训、收集办理意见都不再受地域和空间的制约。“网上代表工作站”不但成为代表们履职的“充电站”,更是倾听社情民意,收集群众心声的“收集站”。

  如今,“昆明人大之窗”微信公众号已涵盖人大代表履职、选民留言、代表信息查看等各类服务,是昆明人大服务群众、人大代表的统一窗口。通过互联互通的手机网络,市民只要借助微信公众号上的小程序,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向人大代表、人大机关和全市1255个网上代表工作站(联络室)反映问题和提交意见。代表通过网上工作站便能深入了解民情、广泛汇聚民智,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便捷畅通的民意传递渠道,让人大代表不仅能精准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更有助于自己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更好地服务于民。“网上代表工作站”的建设,正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代表信息公开、代表与群众直通、代表建议查阅、网上留言答复、在线视频会议等一站式服务,在全面提升代表联系人民群众、人大机关服务代表工作实效的同时,让代表与群众共享网络时代的便捷。

  回首过往,市人大常委会坚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创新代表工作,构建起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关系改革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社会公平正义等作为开展工作的重点,全市7714名五级人大代表广泛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广纳民意、汇集民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新起点,市人大常委会将坚持守正创新,忠实履行职责,忠诚服务人民,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扛起新使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昆明实践新篇章作出人大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杜仲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