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昆港网群 | 五华 | 盘龙 | 官渡 | 西山 | 东川 | 安宁 | 呈贡 | 晋宁 | 富民 | 宜良 | 嵩明 | 石林 | 禄劝 | 寻甸 | 高新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 | 滇池度假区
昆明日报>> 2024年10月5日 >> A02
返回频道主页
宜良做强板栗产业 助农增收振兴乡村
发布时间:2024-10-05

  近日,宜良县耿家营乡玉鼓社区的山林里,满山遍野的板栗已经采收。在宜良县竹山镇路纳村,高低起伏的山坡上,未采收的板栗还挂在枝头。

  提起宜良,很多人知道它是有名的“滇中粮仓”“花乡水城”“烤鸭之乡”,其实它还是“板栗之乡”。据统计,宜良县板栗种植面积超10万亩,每年实现数亿元产值,给栗农带来收益,助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板栗产业“根深叶茂”

  从昆明主城区出发,驾车1个小时可抵达宜良县城。

  作为“滇中粮仓”,宜良农业产业资源丰富。宜良地处低纬度高原,属中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年日照时数达2228小时,年均降雨量937.2毫米,土壤肥沃,适宜板栗生长。宜良种植的板栗因果大、丰产、果质细腻甜糯等备受消费者喜爱,“滇王甘栗”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宜良县狗街高古马村见证和参与了当地板栗产业的发展。这里现存28株板栗古树,树龄均超过300年,其中最高龄、最遒劲的一株被相关部门认定为“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树名木(Ⅱ级)”,当地村民亲切地称它为“老黄栗”。近年来,高古马村在引进“小红芽”“大红果”“小剥壳”“易门313”“北京3113”等新品种的同时,不断加强本土品种的嫁接改良,板栗成熟期有所提前,年产量也明显增加,年均总产量1500吨,总产值近900万元。可以说,种植板栗成为高古马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耿家营乡也是宜良县的板栗生产地。当地有栗农1420户,板栗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年产板栗1.2万吨左右,产值超9600万元。板栗产业在耿家营乡的乡村振兴图景中展示出极大的后劲和潜力,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鼓起栗农的“钱袋子”。

  竹山镇的板栗种植初具规模,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种植规模约2.5万亩,主要集中在路纳村、麦地山村、班庄村、尼者村等。由于竹山镇板栗成熟早、果实皮薄、肉质细腻、甜软适口,深受市场欢迎,每到成熟季节,都会吸引大量客商到农产品交易市场进行收购。据悉,当地的刺球板栗已销往全国。

  富民兴村“开花结果”

  好产业需要好市场。为拓展市场,宜良县的板栗产地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探索符合当地需求的产业发展之路。

  过去,因交通不便,竹山镇麦地山村的板栗售卖主要靠外来商贩收购,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为改变这一境况,麦地山村党组织领办成立乐助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从销路上寻求突破口,在保底收购价上让利于民。商贩出价高时,村民可以将板栗卖给商贩,如果出价不合适,村民也可以以保底价格卖给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张明鸿介绍,合作社在线下销售的基础上,试水线上直播销售,在抖音平台注册“乐助农生鲜”账号,在拼多多平台注册“麦地山生鲜店”账号,与电商主播合作销售板栗,收效明显。

  为做大做强板栗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耿家营乡党委、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龙头带动等,鼓励和引导群众发展板栗种植产业。为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等问题,当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党组织领办创办5个板栗专业合作社,吸引农户加入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玉鼓社区被认定为2021年昆明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高古马村板栗入选云南省“一村一品”专业村目录(2023)名单……近年来,宜良县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通过实施低效林改造,做优特色经果林产业,培育板栗专业合作社20个,实施经果林加工项目6个,培育板栗交易市场1个,有力推动当地板栗产业发展。

  记者赵书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