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杨院长已经在那儿等着了……”10月2日一早,昆明市农业农村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处处长李一果指着远处的杨生超说。此时,还不到8点。
“昨晚你才从红河回昆明,不能歇一歇,国庆后再去禄劝县作培训指导?”随行人员问。“下乡好干活、国庆更好干活,电话少、干扰少!”杨生超说。
杨生超是国家高层次人才,云岭学者,云南省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药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红河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在李一果眼里,杨生超是推动昆明中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领军人物,天麻、续断、西洋参等中药材品种是在他和团队辛勤工作下,在昆明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向强。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2019年,杨生超和团队开始西洋参引种试验,云南省首批30亩林下西洋参在禄劝下地种植,自此,禄劝成为杨生超魂牵梦萦的地方。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字淑慧介绍,从西洋参种下那时起,杨生超每年都要到禄劝10多次,从直播、移栽、管理,到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研究,倾心培育、悉心守护。今年,杨生超从云南农业大学调至红河学院后,时间更紧、工作更多。
从昆明主城区到禄劝克梯村的两个小时车程里,杨生超与同车人员交流探讨的话题都围绕着中药材产业发展。到了西洋参种植基地,他犹如见到久违的老朋友,眼里满是热情,浑身充满活力,捧一捧泥土看看疏松度、薅一薅参苗看看长势,为现场人员展开情景教学。
禄劝林下西洋参种植面积从2019年的30亩,到2023年的近1000亩,规模逐年扩大、发展渐行渐稳。“这离不开杨生超和团队的努力付出。”李一果坦言,昆明中药材产业的规划、定位、品种发展,都与杨生超息息相关。目前,杨生超的团队已成为全国培育中药材品种最多的团队,选育三七、灯盏花、天麻等中药材新品种92个,异源生物合成人参皂苷、灯盏乙素、苔黑酚葡萄糖苷等化合物,开发三七茎叶、黄精等系列中药材食品。
杨生超说:“禄劝是一个充满药香味的地方,我愿意成为药香的传播者!”
首席记者廖兴阳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