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赵书勇报道 记者9月26日从晋宁区文物局获悉,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合作项目“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饱水简牍保护修复与整理研究”项目在晋宁石寨山考古工作站启动。
晋宁区河泊所遗址是一处周代至秦汉时期的大型遗址。2021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泊所遗址中的上西河村西南、上蒜第一小学北侧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汉代建筑遗迹,出土大量封泥、简牍。
2022年河泊所遗址简牍发现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集中出土于上蒜第一小学内编号为18号的灰坑中。目前,出土简牍的初步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已辨认出的文字包括“滇池以亭行”“建伶县”“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等,是反映当时益州郡行政往来的文书。
“从上世纪50年代金质滇王之印出土,到近年来滇国相印封泥的发现,经过对大量汉代简牍、封泥、大型建筑基址等出土文物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河泊所遗址体现了汉代中央政府在云南的治理,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增添了重要实证。”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河泊所遗址考古领队蒋志龙表示。
在国家文物局、云南省文物局的关心指导下,河泊所简牍保护修复和整理研究工作正有序推进。此次饱水简牍保护修复与整理研究项目的启动,将进一步推动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发挥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教授李天虹表示,将高质量完成简牍整理研究并及时推出报告和研究论著,有效发挥出土简牍在实证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项目建设,项目单位还特别邀请原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监事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化元,浙江省博物馆原技术保护部主任郑幼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春龙,湖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周松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魏彦飞5名专家到现场指导工作。在踏勘发掘现场,查看简牍保护实验室并听取工作汇报之后,专家们认为简牍保护的前期工作准备充分,技术线路科学可靠,在项目实施中要进一步加强安全评估,加大简牍缀合力度,积极探索超临界脱水工艺等新技术方法,为后续简牍保护研究创造条件。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