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印象 幸福乌蒙”专场。
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让发展成果更好造福昭通人民群众,也让八方来客在昭通切身感受到“云南样样好”。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群众增收有支撑。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有185.07万脱贫人口。昭通扎实抓好群众收入、劳动力返乡“两项监测”,持续强化产业、就业“两项支撑”,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去年,昭通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6.8%,增速列全省第1位。在就业支撑上,常态化做好返乡劳动力动态监测和就业帮扶,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率分别达89.2%、92.3%。今年上半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8.2%,达到8311元。
创业就业持续深化,勤劳致富有盼头。昭通是全省转移就业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301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260万人以上。昭通围绕“让就业岗位更稳、让群众收入更高、让返乡创业更好”的目标,出台创业就业二十条政策措施,通过返乡创业带动就业、转移输出再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措施,让广大劳动力创业有门路、就业有岗位。去年以来,共发放银行创业扶持贷款55.22亿元、政府补贴性创业贷款12.06亿元,回引6.5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8.6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民生投入持续加强,教育医疗有保障。昭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去年民生支出476.8亿元、占比达83%。去年以来,深入实施教育医疗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在教育上,共实施教育项目192个、新增学位7.2万个,引进14家优质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在医疗上,全面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医保参保扩面,着力建好1个省级中心医院、4大专科医院、11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12家医共体总医院,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保障体系持续健全,朝夕美好有守望。昭通聚焦“一老一小”关爱保护,不断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大力实施“惠老阳光工程”,建成11个县级失能照护机构、90个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61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8个“幸福食堂”,集中供养老人4900人,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3040户,23.08万低收入老年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建成区域性儿童福利院4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1个、儿童之家734个,1.05万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纳入保障。
安全防线持续筑牢,防灾减灾有实招。昭通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易发多发。昭通不断织密织牢防汛减灾“安全网”,一方面认真落实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精准叫应到村组农户,今年汛期以来,有效应对42轮强降雨、安全转移群众1.3万人,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另一方面,把避险搬迁作为维护群众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分批分期把受威胁群众从安全隐患大、生存条件差的地方搬到城镇里来,今年共实施避险搬迁6239户24613人,预计到年底前搬迁群众就能搬入新家园、开启新生活。
记者孙潇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