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婷婷 李梦瑶报道 8月28日,2024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在昆明举行。会上,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发布《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增长4.2%,总产值达8111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6.4%,近10年复合增长率12.1%;从业单位约22.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407.3万人。
报告还显示,我国时空数据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时空数字底座持续筑牢。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轨运行的北斗导航卫星增至48颗,全国建成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约32000座。北斗高精度定位日渐成为车载终端、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的标配。
报告从转型升级、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等角度介绍和分析2023年的产业发展状况、有利因素和面临的挑战。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已融入电力、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基础设施,带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融合型新业态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报告还从科技引领、夯实基础、拓展应用等方面介绍产业创新成果、基础设施建设进展与创新应用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3年,我国地理信息相关专利授权数超过1.36万件,同比增长22.8%。
专家观点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用时空智能推动新质生产力
李德仁在《地理信息拥抱新质生产力》报告中指出,地理信息要通过人工智能拥抱新质生产力,并提出多个在万物互联时代引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概念。
他认为,在PNT服务的基础上建设我国PNTRC(定位、导航、授时、遥感、通信)系统暨“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成为可能,并对万物互联时代我国PNTRC系统建设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展望。
他还提出,地理信息产业要通过时空信息智能,在智慧农业、低空经济、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公共安全与大健康以及智慧林草与国家公园等方面力争打造多个万亿级产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
地理信息分析
正朝智能化方向发展
周成虎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正成为塑造世界的新动力。“以大模型、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为支撑的未来产业整装待发。时代潮流正驱动着地理信息产业发生变革,时空信息成为社会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时空大模型和智能体为核心的时空智能成为驱动全息应用的智能引擎,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正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成虎说,地理信息分析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地理空间智能技术的创新将成为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增长的全新引擎。
中国工程院院士、莫干山地信实验室主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陈军:
打通实景三维应用最后一公里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打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丰富的应用场景,赋能实体经济、政府治理、百姓生活、绿色发展等。要充分发挥实景三维的时空数据要素和新质生产力作用,打造新模式,开辟新业态、新赛道。”陈军说。
陈军提出,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与基础研究,深化对实景三维经济基本内涵与发展路径的科学认知,创新实景三维数字新产品,构建全域实景三维数据空间和先进时空计算平台,打通科技—金融链条,开发实景三维赋能低空经济、文旅融合、运动健康、游戏娱乐、低效空间开发等典型应用场景,研制可复制、易推广的新装备,打造现代化的时空信息产业体系,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全域数字化转型。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史文中:
城市信息学是地理信息科学发展新方向
“城市信息学是融合城市科学、信息学和地理信息学的跨学科交叉领域,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性理论与技术。”史文中说。
史文中从城市科学、城市感知、城市大数据基础设施、城市计算、城市系统与应用五大维度,介绍城市信息学的代表性技术与应用,讲解城市信息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展示城市信息学如何服务智慧城市发展。
此外,史文中还展望了未来城市信息学与智慧城市的重要发展领域。
“创新秀”
展示前沿技术动向
本报讯 记者吴劲松报道 8月28日,作为每届地理信息产业大会的重头戏,“创新秀”如期在2024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上演,与会者可快速了解业界前沿技术动向、技术创新成果和市场应用成效。活动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展示,促进业界产学研用有效对接,进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经过组委会遴选,本届“创新秀”共有11个创新项目入选。
作为云南唯一入选项目,昆明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的“地下矿山测量新技术”以地下矿山安全生产及监测监管问题为背景,以解决地下矿山测量难点为导向,在技术方法及应用上进行创新,采用传统测绘与新型测绘相结合,将常规仪器设备与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仪器设备组合使用,解决地下矿山作业环境差、工作难度大、作业条件受限、精度难保证、空区无法进入、安全风险大等难题,并形成高精度的测量数据及三维一体的地下空间模型,为矿山建设及生产管理、安全生产及灾害应急处置、监管部门日常监测监管等提供数据基底及技术支撑。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