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点小意思 深更半夜 没有谁知道 天知地知 我知你知 何谓无知 漫画/ 范敏 |
朱净宇
老昆明的街巷名不仅雅美,还励志。无论是“约定俗成”,还是“官定俗成”,这些地名大多寄托了传统的道德观,劝人向善,引人向上,有着积极的意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影响。
老昆明街名如此励志
昆明南城外有条南强街,接近原来的南教场,原来叫南教街。旧时这一带是小偷、流氓聚集之地,后来改名南强街,以呼吁居民“自强自立”,振作为人。宝善街南的公安巷旧时旅店较多,社会治安复杂,1936年成巷时,居民们取名“公安”,以求平安无事。近日公园东南有条福生巷,巷内垃圾成堆,肮脏难忍,后来居民改巷名为“福生”,期望改变巷内“脏乱差”的面貌。东寺街有条巷旧时为贫民聚居之地,取名庆福巷,就有居民祈福之意。益兴巷内居民因小商户多,取名“益兴”,以求生意兴隆。昆明城西北有苏家塘,此地原有荷塘,传说清朝光绪年间,苏、刘两家从南京迁到此地,后刘家衰败而苏家发达,名之苏家塘,也有深意。
最有意思的是道义街,据说早年这里住的多是挑扁担的工人,昆明人称“闪扁担”。此街东起报国街,西抵兴华街,当地人有“扁担挑英雄,一头挑‘兴华’,一头挑‘报国’”之说。后来一名中医到此开馆,大概求医者也多为“闪扁担”,于是赠联曰: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后来此街就定名为“道义”了。
“仁义道德”都融入了街名
老昆明街巷名称注重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先说传统的“仁义道德”:“仁”有崇仁街、兴仁街、端仁巷、居仁巷、仁寿巷等;“义”有尚义街、正义街、敦义街、义生巷、义兴巷等;“道”则有道义街;至于“德”,巷名不少,有德昌巷、德馨巷、德兴巷、崇德巷、民德巷、敬德巷、顺德巷、光德巷、大德山巷等。
当然,还少不了一条崇善街、一条履善巷,以示“崇敬善良”“身体力行”之意,倡导的也是传统美德。另有缘忠巷和尽忠寺坡,讲的又是一个“忠”字。为提倡父慈、妇节、子孝,还有教子巷、劝学巷、节孝巷、孝子坊巷等。而讲求文化,又有文庙街、文华巷、文星巷、文明街、文林街、文化巷、文定巷、启文街,重视读书则有书林街、劝学巷、教子巷、知化巷、学士巷、先生坡、先知巷、四宝巷、小雅巷、石印巷等,都充满了书卷气。
翠湖边的中和巷原来是昆明最长的一条巷,以儒家“致中和”得名,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于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是也。顺城街又有致和巷——致于中和,圆通街还有条四合巷——四邻祥和,非常完美。
以牌坊的名义教化
明、清时期昆明城内牌坊很多,成为城里的标志性建筑,后有不少演变为街巷名称。把传统牌坊的“教化”作用也沿用过来了。其中有赞颂地方文明的,如从“金马坊”“碧鸡坊”到金碧路,从“南国文明坊”和文明街,也有旌表节妇的“崇节坊”和“石牌坊巷”,了解一下就行了,如此而已。
据清康熙《云南府志》、清道光《昆明县志》所载,明末昆明城内外有34座牌坊,多为纪念官宦、举人、进士而立,南城门内最多,计有“黄门清要”坊、“硕彦咸宾”坊、“群英济美”坊、“十献登明”坊、“进士”坊、“尚书”坊、“天官冢宰”坊、“天路腾骧”坊、“五星烜彩”坊等。云津桥两端也不少,有“太傅天卿”坊、“柱国元老”坊、“太保”坊、“丹陛恩光”坊、“御史”坊等。有的在庙里,三圣庙有“太僕”坊、“民部分曹”坊;城隍庙里有“进士”坊,城隍庙街则有“方伯”坊。大东门内又有“谏垣”坊、“解元会魁”坊,大东门外有“光禄少卿”坊、“武进士”坊。位于街市上的有“父子中丞”坊,在馆驿街;有“兄弟联芳”坊,在东寺街;有“兄弟进士”坊,在鱼市栅栏;有“科甲英才”坊,在贡院坡;有“桂籍题名”坊,在大西门外;有“十解元”坊,在鱼课铺;有“御吏”坊,在祠堂坡;有“台宪”坊,在四道坝下;有“昆明毓秀”坊,在屯田街;有“奎璧天开”坊,在前卫十字街;有“司马亚卿”坊,在府学街。孝子、节妇坊仅有一座,就叫“孝子节妇”坊,在北门外。这些牌坊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全部被毁。
清中后期尚存的有“碧鸡”坊、“金马”坊、“忠爱”坊,都在南门外,又有“宣威万里”坊,在南教场口;有“南国文明”坊,原为“勋阀双桓”坊,在文庙前;有“怀柔六诏”坊,后改“天开云瑞”坊,在南门内;有“世恩”坊,在北门内;有“滇南首郡”坊,在云南府署前;有“万寿无疆”坊,在五华山,还有“青灵内境”坊,在东寺庙;有“西寺”坊,就在西寺。
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中轴线上还坐落着五座牌坊。南城外有金马坊和碧鸡坊相对而立,民间称为“一牌坊”,往北有忠爱坊,又称“二牌坊”,这三座牌坊呈品字形排列,还被称为“品字三坊”。再往北走,城内有天开云瑞坊,民间称“三牌坊”,又有万寿无疆坊,为“四牌坊”。总称昆明四大牌坊。这四大牌坊都走进了地名。金马、碧鸡坊旧有金马大街,后改名金碧路,沿用至今。忠爱坊一带又有忠爱铺,既是地名又是行政地段之名。三牌坊、四牌坊直接用作地名。四牌坊在五华山下,又称五华坊,再演变为地段名,这一带也叫五华坊了。
今长春路西段象眼街口旧时有座长春坊,成为长春路得名的重要依据。光华街东段有南国文明坊,民国初期在此新建街道,就称文明新街,后称文明街。今北门街西段有世恩坊,后来也成为这一带的地名。城东重关(今东站)有迎恩坊,附近也称迎恩铺。
此外,昆明还有不少木牌坊和石牌坊,“十有八九都是为旌表节孝而建筑”。这也会影响到地名,如钱局街西侧有石牌坊巷,巷口原有清光绪年间所立崇节坊;同在钱局街西侧的还有一条木牌坊巷,清代巷内有一座木牌坊;正义路中段有孝子坊巷,因旧时巷内有孝子坊得名;东城埂下有节孝巷,“巷内有一坊曰孝子坊,因道光年间大地震而毁,后乃改建‘姜孝子祠’”〔《纪我所知集》(《云南掌故》)〕,所在之巷称崇孝巷,再改今名。
这些街名也有讽劝之义
老昆明城官府不少,大官住衙门,小吏住衙外,都在街巷名称中留下了痕迹。昆明曾有条四知巷,就在当年云贵总督衙门(今胜利堂)东边,正义路西侧。总督衙门里也有座四知楼,是总督的居所。此之“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之谓也,又记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典出《后汉书·杨震传》:东汉名士杨震官至太守,家中子孙却常吃菜蔬,外出则多步行。有人劝他“开产业”,杨震不肯,说:“给后代留下一个‘清白官吏子孙’的名声,难道不是最厚重的遗产吗?”有一次,杨震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受过他的推举,半夜跑来谒见杨震,怀揣十金相送。杨震拒绝接受,王密说:“深更半夜,没有谁知道。”杨震说了句至今仍然流传的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王密大为惭愧,连忙退下。这就是有名的“杨震辞金懔四知”之典。四知巷在原总督衙门左近,住此或过此的大小官吏不少,以“四知”命名,是一个劝讽,也是一个警示。
螺峰山上的螺峰街地处吴三桂王宫的东北角,旧称皇城角,也是个讽刺。沙朗巷距胜利堂(清总督衙门旧址)不远,原称沙府巷,是清代总督衙门一个姓沙的官员的住所。还有个康寿巷,是清代把总衙门官吏住的地方。金碧广场旁有条司马巷,因清道光年间司马李际春在此建宅得名。有意思的是桃源街。清光绪年间,贵州人谢幼侯到昆明做县令,在东门外盘龙江边的桃林中修建宅院,号称“潜圃”。谢幼侯为官清正,因时局混乱,在府前题了一副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寻得桃源好避秦”。此地由此得名,先叫桃源口,后称桃源街。
今天的庆云街是明清两代按察司(主管司法)衙门所在之地。此街原名登仕街,清代住户多为官员眷属和商人,前者有势,后者有钱,做官都有捷径,“登仕”者,易登仕途也——据说按察司正门两侧各挂一块粉底黑边木牌,一块大书“惩治贪官污吏”,一块大书“处理冤枉军民”,似乎在宣示什么,却被“登仕”二字揭了底,而那一班饱读诗书的科举官员,竟熟视无睹,见惯不惊。直到辛亥重九起义推翻清朝在云南的统治后,昆明上空连续几天出现彩云,这条登仕街才改名为庆云街,以示庆贺。
和庆云街相连的还有一条端仕街,清代这里有个“断事司”(军事法庭)衙门,门前街道就叫断事司街,街上多住官员家眷。清末裁撤断事司,断事司街改称端仕街,既是谐音,更有讽劝司法官员为官端正之意。
清代中和巷下段称升官坡,大概是从这里可以上达巡抚衙门、总督衙门等,不少人沿此坡而上,奔走官府,钻营仕途,久而久之,因此得名。后来改称沈官坡,一说是纪念明代流放到此居住的江南首富沈万三,但这个“沈”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沉”,从“升”到“沉”,两字正好相对。民国时把升官坡、沈官坡和中和巷统称中和巷,但沈官坡三字却在民间流传至今,发人深省。
昆明艺术剧院附近还有个龚家村巷,因巷内多住龚姓人家得名。但为何又称“龚家村巷”?民间传说,清代巷内曾发生凶杀案,府城官吏无能,案子久不能破,担心上司怪罪,官职不保,便心生一计,将案发地龚家巷改名为“龚家村巷”,意为案件发生在城外“村”巷,不在城内,与己无关,以为这样就可以蒙骗上司,推卸责任,保全自己。这个传说的由来和结局都无法考证了,但它表现出老昆明人对官员腐败无能的不满,却是可以肯定的。旧时昆明有童谣唱道:一条深巷分几岔,又栽刺来又栽花。莫看此间走道小,有钱能通藩台家。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