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良县狗街镇小哨社区的大山上,一丛丛干巴菌、牛肝菌等山珍藏在林间。近日,进出小哨村的车辆络绎不绝,游人或结伴进山拾菌、或三五成群下地采摘瓜果……近年来,小哨社区依托森林资源优势,以菌为媒,不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菌”美乡村风貌,铺就以绿色为底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沉睡山林”变“摇钱山林”
小哨社区森林植被资源丰富,盛产野生菌,其中以干巴菌最负盛名。小哨社区作为云南较大的干巴菌产地,每年6月至10月可产干巴菌8吨至10吨,品质优良、口感绝佳,干巴菌成为小哨社区最亮丽的名片。为让“沉睡山林”变成村民的“摇钱山林”,自1995年开始,小哨社区在省内首创“包山拾菌”林下经济模式,根据野生菌的产量,把山林分段竞价,实施承包拾菌,获得林地每年6月至11月的承包权。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当地依托1.5万亩林地,仅“包山拾菌”承包款就从1995年的11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457万元。
2017年,狗街镇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契机,指导小哨社区组织群众开展“一事一议”,把长期搁置的山林资源“重新洗牌”,把违规山林承包经营权收回集体重新出售,有效盘活闲置资源,有力推动农村“三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人均年分红从最初的400元增至现在的6000元。
小哨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守护以绿色为底色的发展之路,小哨社区以“包山拾菌”为突破口,依托林下干巴菌的特色资源,成立野生菌保护与开发协会和协会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产业做强、群众致富,带动400余人就近就业,其中脱贫人口90余人。同时,以市场化运营调动“护林造林”积极性。过去千亩山林至少需要30人看护,自推行“包山拾菌”后,山林承包户“一边巡视菌窝,一边成为护林员”,在有效杜绝偷砍盗伐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同时,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小哨社区将“包山拾菌”所得承包款30%用于修路、接水、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70%平均分配给群众,实现集体有收益、群众有收入、设施有维护、森林有看护,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以菌为媒,经济唱戏。小哨社区负责人介绍,为擦亮小哨金字招牌,当地“以节引路,以节会友”,连续成功举办17届“彝族火把节”和11届“干巴菌节”。活动期间,通过举办干巴菌菌王比赛、篝火联欢和摔跤、摸鱼等传统民俗活动,以及富有当地特色的文艺表演,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品菌观舞,年平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850万元。
同时,小哨社区通过依山就势规划村寨,大力推进生态民俗特色旅游。林下种植“特、优、少”干鲜果经济作物,形成可采可品尝的循环路线;菌山周围建成15家“森林农家乐”,可为游客提供野生菌加工、水果采摘等服务;利用水库养殖生态鱼,提供垂钓、露营、烧烤一体化服务。目前,小哨社区小哨村已建成农家乐60余家,主要以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农业体验为主。社区人均年纯收入达12500元,带动37户脱贫户和监测户人均收入达12135元。
随着“菌、节、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小哨社区积极引导农户打造小哨干巴菌、冬桃、樱桃、长条马桑、土鸡蛋、杨梅等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联合云南知名食品生产企业,积极探索干巴菌产业未来发展新模式,充分开发林下资源,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形成了生态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绿色、环保、健康、安全、节约的林下经济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首席记者廖兴阳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