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丁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廓清新质生产力和传统产业的辩证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没有通吃天下的“一招鲜”,要避免“一刀切”、“一锅煮”、一哄而上。弄清新质生产力和传统产业的辩证关系,实际上是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立”是发展的基础,“破”是变革的前提,唯有在“立”的基础上推进“破”,在“破”的推动下稳健“立”,才能行稳致远。
有个经典的比喻:如果未“立”先“破”,就如同把手里吃饭的家伙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只“破”不“立”,把传统的东西一股脑抛弃,就会变成狗熊掰包谷,一路走一路丢,最后两手空空。先立后破,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稳步推进。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科学论证,发挥比较优势,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因地制宜”是认识论,也是重要的方法论。实践证明,如果脱离实际,盲目跟风、照搬照抄,就会形成泡沫化的“大呼隆”,走入发展“误区”。只有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摸清家底、量体裁衣、精准施策,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培育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的新质生产力,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推动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夕阳产业、无效产业,那种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关传统产业什么事”的思维,是一种认知上的误区。“高精尖”固然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但传统产业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传统产业存在时间比较长、技术比较成熟,传统产业是基本盘,也是大多数地方产业最大的底座,从全国来看,约占整个产业的80%。如果没有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就会面临产业断链的风险。
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相辅相成、互促共融的关系,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如果忽视、轻视、放弃传统产业,无疑会造成产业的断档,丢了“阵地”。一方面,传统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前沿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换句话说,当传统产业注入创新力量,就会形成新质生产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各取所长、统筹推进,依据各自的创新水平找准着力点,做到靶向发力,而不是“平均使力”。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聚焦“创新”二字做文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良性互动、互促共进、相得益彰。要树立“一盘棋”的思维,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既育新枝栽新苗,也让老树发新芽、开新花,才能让产业发展脱胎换骨、强筋壮骨,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支撑,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