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张金龙在马铃薯科技小院劳作。 二街镇党委供图 |
6月24日,晋宁区二街镇甸头村的科技小院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里又迎来了熟悉的身影,他就是甸头村党委书记张金龙。
张金龙是科技小院的倡导者之一。“我们要稳步扩大种薯销售比例,进一步做优做强种薯产业,提升马铃薯产业科技化水平,将优势发挥好、保护好、宣传好、包装好,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产品竞争力。”他说。
张金龙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二街镇甸头村村民口中有担当、办实事、有温度的张书记。2021年张金龙当选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面对之前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渠道狭窄、党组织作用发挥不足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他敢闯敢拼,有眼光、有想法、有思路,积极带领新的“两委”班子凝心聚力、合力攻坚,打破发展壁垒、突破发展瓶颈,村集体经济呈数倍增长,群众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9万元,村内建成科技小院,甸头村一改昔日容颜实现华丽转身。
卸下戎装扎根家乡
部队的经历,增强了张金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担任甸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各项工作中。
“他坚持严格管理,非常重视对村干部的纪律教育,带头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时刻有人在岗、群众有事找得到人。”熟悉张金龙的村干部都说,他一直保持军人本色,退伍不褪色,退伍不退志,卸下戎装初心不改。
“张书记对我们严格,对他自己更严苛。平时开工作例会,如果班子成员不遵守纪律,迟到早退、手机响起来或者不认真记录工作,要处罚,而他本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定要加倍处罚。我们看书记都带头了,就都严格遵照执行了。”一名村干部说,张金龙始终坚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村干部的同时,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此外,他始终坚持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非常重视对党员和村组干部的培养教育。为更好地发挥干部传帮带作用,他指导建立了村干部和年轻人才“1对1”或“N对1”模式;还数次组织村组干部外出观摩学习,带领各支部经常与周边企业开展联建共建活动,不断为党员干部“充电蓄能”。
以民为本群众当先
“以人民为中心”,是张金龙带领村组干部谋发展的核心思想,他经常说的话就是“要把大家的利益摆在村干部前面”。
近年来,张金龙积极联系晋宁区级单位,多方筹措资金121万元硬化东冲村民小组进村道路,筹措资金170万元修建甸头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筹措资金240万元新建甸头村党群服务中心,筹措资金360万元实施绿美乡村建设。在他的带领下,甸头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不断提升,还获得了云南省卫生村的荣誉称号。
农村工作繁琐,乡村治理难度较大。为此,张金龙带领村组干部积极探索网格治理的新路径,将村划片分区,建立以支部为网、党员为格,以网带格、责任到人的网格治理体系,优选20名党员群众代表担任五级网格员,每人联系10户群众,充分发挥“熟人效应”,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工作,实行“四级联动”,开展专项防诈宣传和矛盾纠纷排查,制定矛盾纠纷调解方案,加大调处力度,确保民生实事落实到格,成功创建为昆明市平安乡村。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印证思想。张金龙认为,说再多都是空的,老百姓只看你这个班子能不能干成事。所以,带着大家谋发展才是硬道理。
以前,甸头村下辖村马脚村村民小组基本上没有集体收入,2022年,张金龙牵头带领马脚村村组干部积极盘活村内资源,通过引摊入市项目发展集体经济。到2023年年底,马脚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1200元到20多万元的飞跃。为探索新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他还牵头成立村属建设公司,围绕二街工业园区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货物运输、工程建设等经营活动,两年时间共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超127万元。
盘活现有资源的同时,人才引进和产业发展也是张金龙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他带领村党委积极探索“科研院校+人才+产业”的发展模式,立足地处晋宁工业园区二街基地腹地的区位优势,积极与园区企业缔结村企结对共建联盟,不断扩大党建“朋友圈”。2023年与云南福贵磷化工有限公司和云南师范大学“长江学者”尚轶教授团队合作,打造了马铃薯科技小院,致力于马铃薯良种繁育、土壤改良、推广种植及种植人才培训等教、产、研、学活动,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集体发展经济,关键是村组干部要有想法,我们也要了解村里的实际,理解和支持村组的发展。”甸头村村民郑世祥说,现在的甸头村,在村党委的带领下,发展得很好,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村里人都信任和支持张金龙等村组干部的工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甸头村会成为晋宁又一个乡村振兴的示范点。记者赵书勇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