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百姓享受到更多优质医疗服务。供图 |
近日,昆明市召开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暨卫生健康工作会。会上透露,今年昆明市卫生健康工作将全力以赴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千方百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下沉,持之以恒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等,全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卫生健康工作成效显著
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圆满完成新冠疫情从应急常态化向“乙类乙管”平稳转段。同时,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5个,遴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62个,5家市属医院7个学科牵头开展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市儿童医院挂牌云南省儿童医院,市延安医院挂牌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云南省分中心,市第三人民医院挂牌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云南省分中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7项,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创历史新高。
市属公立医院创新性开通周末、节假日和夜间等弹性门诊服务,全部取消院内实体就诊卡,支持使用涉外身份证件网上预约挂号,联动医保部门整合新生儿生育服务登记、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医保参保登记、医保缴费等5项业务在院端联办,全市五成以上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设预防性体检和健康证办理业务,以便民服务“小切口”撬动看病就医“大民生”。
在2023年度“当好排头兵”高质量发展大竞赛中,市卫生健康委年度总排名第4,荣获“昆明市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先进集体”称号。在全省卫生健康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排名第5。
重点工作加速推进
在最新一次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市中医医院首次跻身全国前50名;省精神病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位明显。全市14个县区人民医院建成胸痛中心,12个县区人民医院建成卒中、创伤中心。26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15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14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基层慢病管理中心,6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市延安医院全面托管磨憨镇中心卫生院,市属7家公立医院与磨憨11家村卫生室结对帮扶共建,通过硬件投入、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措施,快速提升磨憨医疗能力,目前磨憨镇中心卫生院已达到省级甲等标准。
全市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7个,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88家,安宁疗护医疗机构20余家;全市建设医养结合机构51家,床位1.84万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性提出“5567”新家签工作模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制定可视化签约服务清单596个。
同时,成立以市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的中医药紧密合作医联体,所有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均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00%设置“中医馆”。培养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12名、地方中医流派传承人200名,引进中医高层次和优秀人才13名。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2024年,昆明市将全力以赴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服务好心血管病、呼吸、肿瘤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让群众尽早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医疗,力争到2025年,市延安医院进入全国前100名,市第一人民医院进入全国前300名;市儿童医院进入专科全国前8名,市中医医院进入专科全国前50名。
借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之力,以市延安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年内完成所有成员县(市)区医院的协议签订,与县域医共体、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和专科联盟建设等有效衔接,形成基层—县级—市级的就医闭环管理体系。持续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城市医联体、专科联盟、专家工作站等不同形式,全面帮扶县区级人民医院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县域龙头医院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薄弱地区下沉。
持续做好重点疾病防控工作,结核病发病率控制在35/10万以下;持续巩固“三个90%”防艾工作成果。最大限度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推进“新7个专项行动”,推广拓展“管慢病”行动经验。完成2022—2024年周期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复审和17个新创国家卫生乡镇、4个国家卫生乡镇复审省级验收评估工作,实现14个县(市)区健康县城建设全部达标。
记者徐婕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