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昆港网群 | 五华 | 盘龙 | 官渡 | 西山 | 东川 | 安宁 | 呈贡 | 晋宁 | 富民 | 宜良 | 嵩明 | 石林 | 禄劝 | 寻甸 | 高新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 | 滇池度假区
昆明日报>> 2024年1月23日 >> A06
返回频道主页
不开胸治“心病”
发布时间:2024-01-23

  进入冬季以来,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室内,变得更加忙碌,最多的一天有40多台手术,医护团队只能争分夺秒地救治。从球囊扩张到冠脉支架植入,从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到结构性心脏病不开胸治疗,在省一院,心脏介入技术正在向更微创、精细的方向发展,帮助更多患者不开胸治疗“心病”。

  为医生提供“第三只眼”

  提起心脏手术,很多市民仍然停留在“开胸”的印象中,殊不知部分疾病已经可以通过心脏介入手术,仅开一个小孔,就能微创治疗。

  省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吴咏昕介绍,随着介入手术的发展,心血管内科的医护人员给无法耐受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又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心脏介入手术无须开胸,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过穿刺体表血管,借助相关器械,将导管送到病变部位,对心脏疾病进行治疗,创伤小,恢复快。

  “传统的心脏射频消融手术需要依赖X射线标测病灶位置,有较强的辐射性。而现在,科室采用了先进的三维标测技术,没有辐射影响的同时,病灶位置的标测也更加精准。”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曦表示。

  这样的新技术,是利用超声成像的原理进行术中检查,以微创的方式,把一根仅有几毫米粗细的导丝,从患者的血管进入心脏,通过热能量,将心脏内触发心律失常的异常心肌进行消融,帮患者恢复正常心率。同时,也能避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接触X射线。而省一院也是国内较早开展该项技术的医疗机构,目前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前没法做的手术,现在可以做了。”省一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陆灿表示,比如主动脉瓣一旦“罢工”,就会导致心脏功能降低,身体其他部位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以前只能通过外科手术置换瓣膜,现在可以通过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

  不开胸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过程中,超声发挥了重要作用,心脏彩超又称为超声心动图,可以显示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运动,测量血流速度,获取心脏功能。“随着技术不断发展,现在的心脏彩超不仅有二维超声,还有三维超声及经食管三维超声。”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吴海燕介绍,这样的技术,相当于给医生提供了“第三只眼睛”,可以观测心腔内结构。术前,指导医生的诊疗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科学化;术中,能为医生介入治疗进行引导和监测,比如查看放进去的人工瓣膜位置是否正确;术后,能评估介入手术治疗效果。

  设立心脏康复中心

  在省一院心血管内科,还有一个特别的区域,整个环境的布置更像是健身房,放置了很多器械。这里是心脏康复中心。

  “目前,心脏康复已经成为心脏疾病治疗的一种独特方式。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运动能力,开具运动处方,指导心血管疾病患者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省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云梅介绍。

  张云梅接诊的患者中,部分患者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会出现严重的“运动焦虑”,担心支架掉了。张云梅说:“一名50多岁的患者,因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右冠堵塞,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这名患者变得异常“谨慎”,总是躺着,不敢一个人走路,怕心脏再次出现问题。来到省一院心脏康复中心时,这名患者是在两个人的搀扶下,慢慢走进来的。

  “我们对他进行了病史评估、危险因素评估、心血管功能和运动风险评估,并为他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康复内容涵盖药物、运动、营养和心理。” 张云梅介绍,患者通常每周来心脏康复中心进行2次到3次的运动治疗,36次是一个疗程。

  运动时,有仪器设备对患者的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还有心血管内科医生、康复治疗师观察患者进行有氧运动、阻抗运动、柔韧训练等运动状态。经过几次训练后,患者的最大摄氧量明显提高。72次以后,患者心肺功能完全恢复。    记者张晓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