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唐古拉山脉,全长4900余公里,是亚洲唯一的一江连六国的国际河流。自古以来,这条天然纽带、民族走廊、经济通道,把中国西南和东南亚的社会经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2011年,中老缅泰四国创造性地建立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并于当年12月10日启动首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有力打击了流域跨国犯罪,维护了湄公河安全稳定。
12年来,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编队践行“亲、诚、惠、容”的合作理念,探索实践澜湄执法安全合作道路,有效搭建了高层往来、业务交流、实战演练等多元化合作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有益实践。
亲仁善邻
让和平安全的传统薪火相传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澜湄流域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充分展示了“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的友好情谊。
10多年前,湄公河航道上劫持商船、非法偷渡、毒品贩运、枪支贩卖、人口拐卖、绑架勒索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频发。2011年,发生在湄公河的“10·5”案件举世震惊。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湄公河航运中断,流域各国经贸发展萧条,船企停工破产、商船闲置码头,工人失业待工、沿岸百姓恐慌不安,严重影响了沿岸各国的共同利益。
案发后的第18天,中国呼吁建立中老缅泰四国维护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安全的执法合作机制;2011年10月31日,中老缅泰四国共同发表《关于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的联合声明》;2011年12月10日,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首次巡航正式启动,澜沧江—湄公河全面恢复通航。
12年来,四国共开展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136次,水陆查缉、分段巡航等各类联合行动200余次,联合实战演练7次,派遣联合执法队员近两万人次。联合巡逻执法行动共护航过往商船数千艘次,成功救助遇险商船200余艘次,挽回各类经济损失约2亿元人民币。
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机制的持续运行,让“大河向善、转危为安”,更让“澜湄情谊”碧波流远、温暖民心。目前,四国执法艇水面巡逻平均每月25天,水面见警率平均达到80%以上,重点时间节点见警率达100%。
以诚相待
以实际行动维护共同安全
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中国景洪至泰国清盛经过四国6个港口,沿途有21处急流、23处险滩,主要特征是弯、窄、浅、险,容易造成船只搁浅、触礁甚至是翻船。每一次联合巡逻执法行动都是在“刀尖上行走”。
“我开船再牛,也只能开一条船,联合巡逻执法艇现在这么多,不快点带出‘徒弟’行吗?”被誉为湄公河“老船长”“活地图”的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53101艇艇长谭建华说。
过去,谭建华是湄公河上跑船的“一流船长”。2011年,他通过选拔特招成为操舵民警。这些年,他参加各项任务100余次,编写了总计130万字和340幅手绘航道图的《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与引航》。
谭建华分别教授了老缅泰国家众多的执法艇学员。“大家很敬佩他,他技术过硬,为人很好,所教授的驾驶技巧相当实用。”老挝波乔省军区001执法艇艇长宋鹏高兴地说:“在他的指导下,我现在能够独立操作执法艇了!”
务实合作,以诚相待。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运行以来,中国合计为老缅泰三国培训了600余名执法人员,尤其是中国协助老挝波乔省军区122边防连开展正规化建设培训,该连被老挝国防部评为“全国边防连队正规化建设标兵”。
12年来,每次联合巡逻执法行动前,中老缅泰四国执法部门都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指挥官联席会、治安形势分析及信息交流会等,共同分析研判近期流域治安形势,并就相关执法合作事宜进行磋商。行动期间,四国相关负责人会在中方执法艇设置编队指挥所共同指挥行动。
互惠互利
让合作共赢成果普惠各方
澜沧江—湄公河从中国关累到泰国清盛一段航运最为繁忙,大量物资在中老缅泰四国间运输往来。
2023年3月23日10时50分,正执行第127次任务的联合巡逻执法编队接到求助警情,称老挝籍“猛龙0038号”商船在老挝班相果水域触礁遇险,情况十分危急。
联合巡逻执法编队指挥所立即发布救援指令。在中老两方11名执法队员不懈努力下,1小时后,8名船员和商船平安脱险。
像这样的救援,12年来有200余次。
经过12年的友好合作交流,中老缅泰四国联合巡逻执法模式已从起初的单一联合巡逻执法,向联合扫毒、联合搜救、情报共享、应急处突、文化交流、能力互建、实战演习、船艇驻训等多元化合作模式延伸。
四国联合巡逻执法搭建起地区文化交流与执法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合作共赢成果正在普惠各方。 记者王子仪报道
滇ICP备06007192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
昆明信息港版权所有